
[問題提出的背景]
我校是一所九年一貫制的學校,學生人數多,班額大。學生的學習習慣和學習品質良莠不齊,同時,傳統的教學方法嚴重束縛了學生主體能力的發揮,從上課到下課,始終處于被動的狀態,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與積極性調動不起來,教學效果也受到影響。為了改變現狀,優化課堂教學,提升教學質量,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根據我校實際,準備開展“優化課堂教學組織結構”的實驗研究。
[提出的依據及意義]
1.政策依據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指出:“要改變課程實施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逐步實現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學生學習方式、教師教學方式和師生互動方式的變革?!边@一重要文件,為本實驗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依據。
2.主體性教育的理論
主體性是指人在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自主性、能動性和創造性。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發展人的主體性,也就是要培養樂于學習和具有自主學習能力的人。
[研究目標]
1.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強化學習習慣的培養,形成學生的內部動力機制,使學生想學習。
2.指導學生學習的方法,使學生能學習、會學習。
3.打破以往“先教后學、課后作業”的教學主線,優化課堂教學組織結構,實現高效課堂。
[實驗內容]
1.課堂教學組織結構基本模式循環圖
2.關于優化組織結構的設想
(1)抓實教學組織效果
①要十分重視教學組織環節,提高課堂教學效果的重要作用。
②要使學生認識到課堂教學對學業提高的重要性(特別要注意成績好的和成績較差的兩極的學生狀態)。
③要通過小組評比、評價、欣賞、懲戒、個別簡短談話等多種形式(切忌簡單粗暴),使學生感覺到教師的關心和關注。
④要認真總結教學組織方面的經驗,提高教學組織能力,使師生在課堂上保持良好的合作關系。
(2)抓學習互助建設
①拓寬教師的時間和空間,努力使教師成為“千手觀音”。
②展現好學生,激發學生的興趣。
③增進同學友誼,期待“近朱者赤”的效應。
④表彰互助小組,造就“榮譽共同體”。
⑤教師要對互助小組進行實時監測與指導。
(3)預習要求效果
①既能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也可促進良好習慣的養成,更是提高課堂教學效果的需要。
②上一節課結束時,作業與預習同時布置,針對學生的情況使預習要求具有層次性,且具體明確。
③開始上課時,互助小組檢查、教師抽樣檢查、學生自選答問。
(4)抓問題引導
①新課導入時的問題引導??梢允穷A習要求的問題,也可以是有關新授知識的問題,以激發學生求知欲望。
②課中規律、方法探索發現的問題引導。問題引導應有梯度、有明確的目標性。
③思維能力訓練和解決實際問題方面的問題引導。
(5)抓任務驅動
①任務的設置要有層次,使學生有選擇性,讓所有學生都可以“跳起來摘桃子”,另外,要給學生充足的時間。
②教師有目的地進行巡視指導,發現問題,并進行個別指導和點撥。
③采取評價激勵的辦法,鼓勵學生戰勝困難,感受收獲成功的喜悅。
(6)抓精講點撥
①教師講授時間的限定,原則上不超過20分鐘。
②教師講解知識形成的過程和關鍵點,思維能力訓練的程序與方法,知識點的聯系與區別;講解知識綜合運用思維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的思維程序與學科方法;點撥思維方法方面存在的共性問題。
(7)抓作業實效
①作業要適度和適量,形成“作業超市”,使不同的學生均有選擇性,讓他們充分發揮自己的能力動手、動腦。
②作業要有明確的目標性、典型性和思考性,切忌隨意布置作業。
③抓好作業檢查和訂正,可借助學習互助小組的力量幫助教師進行落實。
[研究對象]
1~9年級部分教學班的全體學生。
六、研究方法
1.調查法 2.文獻研究法 3.行動研究法 4.比較分析法 5.經驗總結法
[評估內容]
1.學習理論筆記。
2.備課、聽課、評課及交流研討的觀點記錄。
3.學生學習興趣、態度、習慣的變化和學生的問卷。
4.課堂學生主動參與的情況及學生的作業負擔。
5.教師的工作負擔。
6.課堂教學任務“堂堂清”的效果。
7.根據評估情況實行加入與退出機制,進行下一輪的后續性研究。
(作者單位 江西省南昌市新建縣競暉學校)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