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學語文作為一門基礎性教育學科,對學生的健康發展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小學語文課堂應由以往的“以教師為中心”“以教材為中心”轉變成“以生為本”,教師要有意識地將課堂主權交還給學生,促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因此,教師要讓新的教學理念、新的教學方法引入課堂,使學生在輕松的環境中快樂的學習、健康的成長。
關鍵詞:小學語文;語文素養;自主;探究;合作;開放式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薄罢Z文課程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边@是新課程標準對小學語文課程的性質與地位進行的簡單介紹。然而,隨之產生的一個問題是,我們該如何發揮語文的價值,充分展現語文在眾學科中的地位。本文就從以下幾個方面對新課程理念下的小學語文課堂進行簡單介紹,以期能夠促使學生獲得健康全面的發展。
一、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課程,必須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而且,語文素養對學生的綜合素質水平的提高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鼎力挖掘語文的價值,從多方面促使學生獲得全面的發展。
1.借助語文教學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
語文教材是美的載體,每篇文章都體現著不同的美的內容。有的是歌頌人物美,有的是描寫景物美,有的是抒寫建筑美,還有的是語言美等。
如,在教學《山中訪友》時,這是一篇構思新奇、富有想象力、充滿童心和好奇心的散文,所以,在導入環節,我借助多媒體向學生展示了一張張優美的圖片,順利地將學生引入正文中,我引導學生對文章中的有關句子進行鑒賞,如,“你好,山泉姐姐!你捧一面明鏡照我,是要照出我的渾濁嗎?你好,溪流妹妹!……”“拾一片落葉,細數精致的紋理,那都是命運神秘的手相,在它走向泥土的途中,我加入了這短暫而別有深意的儀式”……引導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促使學生去感受和體會大自然的美,逐步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促使學生獲得更好的發展。
2.借助語文教學培養學生的親情意識
教書育人是教師的天職,在教學中,我們不僅要讓學生掌握基本的語文知識,更要讓學生的道德和情操獲得不斷的提高和培養,然而親情教育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條。所以,在教學中,教師要充分發揮語文的價值,培養學生的親情意識,促使學生獲得健康全面的發展。
如,在教學《地震中的父與子》時,由于該文章講述的是1994年美國洛杉磯大地震中,一位父親冒著危險,抱著堅定信念,不顧勸阻,歷盡艱辛,經過38小時的挖掘,終于在廢墟中救出兒子和同學的故事。所以,在授課的時候,為了渲染課堂氣氛,在導入課時,我向學生播放了《跪羊圖》,讓學生在感恩的歌詞:小羊跪哺,閉目吮母液,感念母恩,受乳恭身體,膝落地,姿態如敬禮,小羊兒,天性有道理……讓學生思考什么是親情,進而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文本中的那份深厚的父子之情,以促使學生學會感恩。而且,在這個過程中,我還引導學生對生命的珍貴進行了思考了,進而使學生的語文素養獲得大幅度提高。
二、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1.開展自主合作式教學
現代教育思想認為,學生的學習是一種自主的認識和將外在的知識觀念轉化為其內部的精神財富的過程。在教學中,學生是主體,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已成為教育界的一種共識。簡單地說就是教師要根據教材內容的需要,開展自主合作式教學,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使學生在輕松的環境中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如,教學《巨人的花園》時,由于這是一篇童話故事,所以,在授課的時候,我選擇了小組自主合作學習的方式,首先,我按照“同組異質,異組同質”的原則,將學生分成不同的小組,接著,我讓學生明白本節課的學習目的,同時,引導學生按照以下順序進行自學:當巨人外出,孩子們玩耍時,花園是什么樣——而當巨人回來,禁止孩子們玩耍時,花園又是什么樣——當孩子們再次偷偷鉆進花園玩耍時,花園又怎樣——而當巨人訓斥孩子們離開時,花園變成了什么樣——當巨人拆除圍墻時,花園又變成了什么樣。讓小組按照這個順序進行思考進行自學,這樣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就有目的性。
2.實施探究式教學模式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究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對于小學生來說,他們的好奇心強,探究欲旺,加上受年齡的限制,學生對一個事物總是能夠產生這樣那樣的疑問。然而,在教學中,教師經常忽視學生的這一特性,使得學生逐漸向學習的機器轉變,沒有任何疑問,只知道簡單的接受。因此,在素質教育下,教師要鼓勵學生提出問題,鼓勵學生在解決問題、思考問題的過程中逐漸提高自己的探究能力,進而使學生的探究能力得到提高。
例如,在教學《永生的眼睛》時,為了使學生體會作者一家人的高尚情操,為了讓學生體會文本中的中心思想,在授課的時候,我引導學生通過閱讀文本理解以下幾個問題:(1)本文講述了一件什么事情?(2)從父親的話中你體會到什么?(3)本文為什么要用“永生的眼睛”為題?你怎么理解“永生的眼睛”?……引導學生通過閱讀,思考問題,并在解答的過程中理解這一家人的高尚情操,使學生體會那種無私奉獻的精神,進而讓學生在思考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逐漸提高自己的探究能力。
三、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應該是開放而富有創新活力的?!彪S著網絡化的普及,單一地依靠教材中的內容已經不容易滿足學生的求知欲望了。
例如,在講完《“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這節課后,我引導學生以“慈祥的愛好,還是嚴厲的愛好”為辯題,讓學生以正反兩方進行辯論,讓學生在激勵的論證,發表自己的看法的過程中,輕松地感受父母的愛,進而使學生學會理解,學會感恩。
又如,我們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課前三分鐘演講,內容不限、形式不限,這樣既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又可以擴大學生的視野,同時,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也會隨之得到提高。
總之,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教師要采用恰當的教學方法,充分挖掘語文教材的價值,調動學生的主動性,以促使學生獲得綜合性的發展,最終使學生喜歡上語文,愿意在語文教學中探究精彩、美妙的世界。
參考文獻:
[1]何勤.淺談新課程理念下的小學語文教學設計[J].新課程:中,2011(05).
[2]袁春梅.在新課程理念下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方法研究[J].讀與寫:教育教學,2012(02).
(作者單位 廣東省增城市荔城街廖村小學)
編輯 薄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