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明確提出:“幼兒園必須把保護幼兒的生命和促進幼兒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通過各種活動提高幼兒的安全防范意識,并讓幼兒學會自我保護。
關鍵詞:幼兒安全;防范意識;自我保護;培養
安全責任大于天,如何讓幼兒在幼兒園愉快平安地渡過每一天,這是我們教師必須面對、履行的職責。這就要求教師把培養幼兒養成良好的日常行為習慣作為工作的中心,隨時強調、反復練習鞏固、及時提醒幼兒。把培養幼兒的安全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從日常工作的點滴抓起。
一、造成幼兒安全事故發生的原因分析
1.幼兒的年齡小,體質弱,身體各個系統的發育不是很健全,身體的靈敏性和協調性比較差,所以,他們在運動中,由于方法不當,自我防范意識差,因而導致受傷。
2.幼兒的安全觀念淡薄,由于生活經驗貧乏,預想不到危險情況所導致的后果,因而也不知道害怕,繼續執意孤行,導致不安全事故發生。
3.幼兒的年齡特點決定了他們活潑、好動、好模仿、好奇心強、又愛冒險,常常做一些讓大人們防不勝防的不安全事情。
二、在一日生活的各個環節培養幼兒的規則意識,增強幼兒自我保護的意識
1.要讓幼兒明確一日生活中各個環節和各項活動的具體要求,知道怎樣做才安全,怎樣做不安全。幼兒由于年齡小,自覺性和自制力都比較差,而良好習慣的養成又不是一兩次就能奏效的,因此,我除了提出要求和教給幼兒方法外,還經常督促和檢查提醒,使幼兒良好的習慣不斷得到強化,逐步形成自覺的行動。
2.通過反復的練習和堅持來強化幼兒的安全防范意識。例如,每天早晨堅持做好晨檢,檢查幼兒入園時所帶的物品是否存在危險,對于彈球、小刀、珠子、硬幣等存在危險的物品及時沒收,并告訴幼兒這些東西玩起來是特別危險的。外出戶外活動時,要求幼兒有秩序地排隊行走,不推也不擠,上下樓梯要靠右行,手扶欄桿一步一步穩當地行走,出去后聽老師的口令,跟著大家一起走;在玩大型玩具時,教師先示范正確的玩法,要求按幼兒老師的要求有秩序地玩,不爭不搶,不做危險的動作。做游戲時要遵守游戲規則等。如廁時,讓他們按順序分組排便,在幼兒洗手時不玩水,不做危險動作,要求幼兒排好隊,不推也不擠,地面濕滑時提醒幼兒慢慢行走,以防摔傷。吃飯不說話,以免飯嗆著,并教他們正確地使用勺子的方法,有點燙的飯,涼一涼再吃,對吃飯慢的孩子教師不催食。在午休室,不大聲喧嘩,不攀登上鋪,不站在床鋪上穿脫衣服,睡覺時頭向有欄桿的地方,不和小朋友在床上嬉戲打鬧,不玩被角等,身體有什么不適要及時報告老師等。在下午離園時,家長必須憑卡接送,陌生人接不能走,更不能一個人獨自離開老師,走時要向老師說“再見”。教師時刻關注幼兒,發現問題及時解決處理,確保幼兒的安全。
三、用身邊的事例建立幼兒的安全防范意識
1.通過身邊真實的案例,引起幼兒心靈的震撼,懂得自我保護的重要性。發生在幼兒生活中的事故往往是具體的、活生生的教育事例,如,兩個小朋友在戶外活動玩滑梯時互相追逐跑得很快,結果一個摔了一跤,額頭剛好磕在扶梯臺階上,縫了三針。這樣的事例,讓受傷的幼兒現身說法,把傷勢展示在大家面前,讓大家聽聽受傷的痛苦經歷,從事情的后果中得到教育,懂得安全的重要性,從而提高幼兒安全意識和自我保護意識。
2.抓住時機,進行隨機教育,加強幼兒的安全意識。我們班幼兒的活動室在樓上,課間外出活動散步或做操時,有的小朋友們在上下樓梯時喜歡跳上跳下,這時我就告訴他,在樓梯上跳上跳下不僅影響其他人行走,還可能給自己帶來危險,如,腳扭傷、頭摔破等。針對諸如此類正在發生的不安全事情,對幼兒進行教育,通過討論、分析,加深幼兒對不安全因素的認識及分析能力,和幼兒一起商討制訂出上下樓梯的要求(如上下樓梯靠右行,手扶欄桿不推搡擁擠、不攀爬扶手等),從而提高他們對不安全因素的判斷和預見能力。
四、家園共育,共同做好幼兒的安全工作
首先幼兒園在每周一對幼兒園環境設施進行安全隱患排查,對幼兒園的大型玩具,幼兒盥洗室、走廊等易發生不安全事故的設施設備都進行及時維修檢查。班級三位保教人員在一日生活中時時處處講安全,緊繃安全這根弦,使孩子時刻處于老師的監控之中,確保幼兒在園的一日活動安全。其次,在每次放假前,我在班里都會出一個安全通知,園里對每一位家長朋友都會發一份安全告知,對孩子有一個飲食、活動等的安全要求細則,這就大大提高了家長對幼兒安全的責任心和警惕心,加大了幼兒的安全保護力度。
總之,幼兒的安全是幼兒園的重要工作,應時時講,處處抓,提高孩子的自我保護能力,培養幼兒的安全意識是十分重要的,它關系到每個幼兒的身心健康,關系到每個家庭的幸福平安,作為教師,我們要付之愛心和教育,這樣幼兒的身心才能得以發展,健康才能得以保障。
(作者單位 甘肅省玉門市第一幼兒園)
編輯 王團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