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學”自然而然包括老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兩個方面,傳統的“教學”在很大程度上關注的是老師的“教”,但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前進,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傳統的“一言堂”般的灌輸教學已經無法適應時代對塑造人才的需求,取而代之的是新課程理念下的“教”是為“學”服務的。因此,在教學中要從一切可能出發,為學生自主學習做好時間、空間、形式等方面的準備,引領學生,讓學生自主地邁向快樂的學習之旅。
關鍵詞:教學;服務;自主學習
實施新課程以來許多教師的教學形式在悄悄發生變化,語文教學逐漸呈現出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良好局面,各種新的教學理念涌現在我們面前。而教為學服務,就是要求教師不只使學生有廣博的知識,還要使學生學會學習,使其以后“真正通過學,來最大限度地發掘自己的潛力”,這是小學語文教學的出發點和歸宿點。所以,語文課堂應該從學生本位出發,引領學生,在原有知識、情感的基礎上,讓學生自主、有法地邁向快樂的學習之旅。
一、激發自主學習的興趣
興趣是人做好每件事的原動力。人只有對某件事有興趣,才能主動地、自覺地、積極地、富有創造性地去做,并力圖做得完美。因此,教師要使學生真正地喜歡你所教的這門學科,并自主學習,就必須激發學生對這門學科的興趣。所以,我認為語文教學首要的工作是突出一個“趣”字。也就是培養學生對學習的興趣,使之對學習由喜歡到投入極大的熱情。
而要想激發學生興趣,就要創設相應的情境。創設情境的方法主要有:語言描繪情境、圖畫再現情境、實物演示情境、音樂渲染情境等。恰當地采用創設情境的方式進行教學,會觸及學生的情緒,產生一種驅使力,從而使學生主動地投入學習之中。如,教學口語交際《春天里的發現》時,我綜合運用與春天有關的音樂、古典詩詞、圖片等,通過多媒體展示,再配上生動的語言描繪,營造意味深遠的“賞春”“找春”“贊春”等情境,讓學生在欣賞音樂、朗誦古詩詞、欣賞圖片中,積極自主地參與到口語交際中,使學生心理始終處于興奮狀態,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二、賦予學生自主學習的權利
如果說興趣的激發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前提,那么創設條件,提供自主的空間則是學生自主學習的保證。在教學中要從一切可能出發,為學生自主學習做好時間、空間、形式等方面的準備,把學習的權利交給學生,使學生“能”自主學習。正像一位教育專家說的那樣:“給孩子一些權利,讓他自己去選擇,給孩子一個條件,讓他自己去鍛煉;給孩子一個問題,讓他自己找答案,給孩子一點困難,讓他自己去解決,給孩子一片空間,讓他自己向前走。”
1.學生自選內容
現代教育觀強調教學要以學生為主體,把獲得知識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從根本上改變學生過程中消極、被動的地位,而主體性的確立,離開了自主選擇就難以成為可能。因此,教學中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讓他們自主選擇喜歡的內容學習。如,《七月的天山》一文,課文從“雪峰、密林、花海”三個方面描繪了七月的天山,我讓學生自主選擇一部分內容展開解讀與感悟。由于是自己感興趣的東西,學生表現得興致盎然,加上教師有效的引導,學生對本文的理解非常到位,印象也極為深刻。
2.學生自定方式
學習語文的過程,是學生認知方式得以展示并不斷超越的過程。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來學習課文,不但可以使課文理解進程加速,而且能使學生的思維得到發展。如,教學《廬山的云霧》一文,我讓學生自己選擇喜愛的方式體會廬山云霧的美麗。有的學生想通過多方式、多形式的讀來理解;有的學生打算以畫畫的方式來展示廬山云霧的神奇;有的學生要摘抄、背誦文中的好詞佳句……學生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展開學習,整個課堂顯得生動活潑、多姿多彩。
三、教給學生自主學習的方法
古人曾指出:“授人以魚,只供一餐;授人以漁,可享一生。”因此我們應在小學各個不同的學習階段,有所側重地緊扣某一項訓練目標,有層次地對學生進行扎扎實實的訓練,并始終堅持“練中導”,讓全體學生自主參與學習,在理解的基礎上運用,在運用的活動中加深理解,使學生的“學習”和“獲得”在不斷地探究和聯系中得到提升。當然就教材和學生而言,學法的傳授要因課而異、因人而異。不同體裁內容的課文有不同的學習方法,教師應從教材實際出發,根據一個有系統、有層次、有重點的學法指導計劃,把學法變成學習過程中可供學生實際操作的具體步驟,切不可機械、隨意。如學習段落相似課文可用遷移式。
總之,如果我們能把教科書教活,能讓學生在課堂上自主、愉悅地參與各項活動,必然能使學生思維的火花燃燒起來。如果把學生引進了“積極思考的王國”,也會使教師進入美不勝收的“教學藝術的王國”。
參考文獻:
魏書生.語文教學探索.河南大學出版社,1990.
(作者單位 甘肅省蘭州市蘭化三校)
編輯 王團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