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幼兒的“生成活動”是指幼兒依據自己的興趣、經驗和需要,在與環境的交互作用中自主產生的活動。幼兒的生成活動其實是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師具有以孩子為本的教育理念,要善于觀察孩子并捕捉孩子活動中的問題,從孩子生成的問題出發設計活動。
關鍵詞:生成活動;教師角色轉換;教育理念
為了點燃幼兒的探索欲望,喚醒創造潛能,教師必須“創造性地工作”,那么在生成活動中如何嘗試教師新的角色,筆者認為應主要從以下四個方面入手:
一、順應——教師與幼兒互為主客體的角色轉換
在生成活動中,教師與幼兒互為主客體,幼兒的“學”與教師的“教”則在活動過程中相互作用和轉換,雙方呈現既為主體又為客體的復合狀態。孩子是一本書,是一本豐富多彩的書,是成人永遠讀不完、讀不透的書。他們來自不同的家庭、有著不同的生活環境,他們的興趣、經驗各不相同。他們好奇好問,其中包含了許多能促進幼兒發展的內容,而這時教師就應首先講求一個“順”字,即順應幼兒的活動,去傾聽幼兒談論的熱點話題。去花更多的時間觀察孩子,觀察孩子的興趣,觀察孩子的需要,猜一猜孩子在想什么,聽一聽孩子在說什么,看一看孩子表達了什么,盡可能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用孩子的心靈感知世界,用孩子的語言表達世界。為他們提供有關主題的資料及活動所需的材料、時間、場地等,使幼兒順利地進入下一階段的探索,并形成主題。
二、互動——教師與幼兒互為伙伴的角色轉變
如,在泥塑“恐龍”時,有的幼兒發現用黃泥做的作品,等泥干后四肢、頭、尾巴容易斷掉,怎樣解決這個問題?教師先引導幼兒自己想辦法,于是幼兒分別用草棒穿,膠水粘(濕泥),嘗試失敗后,又用電話線、鐵絲銅絲纏繞,仍然失敗,這時大家都很著急。發現這一情況,教師沒有立刻教給正確的連接方法,而是提出問題,幫助幼兒分析失敗的原因,然后鼓勵幼兒再嘗試運用其他材料或改變材料的形狀進行連接。最終師生一同合作完成恐龍頭、四肢、尾巴的連接,泥干后沒有出現斷裂現象,效果很好。教師靈活地把握教育角度,隨時轉換角色,由原來老師的“教”變為幼兒的“主動學”,引導幼兒理解學習過程,掌握學習方法,學會學習。教師角色的轉換不僅增進了師生間的情感交流,建立起了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同時還有效地促進了幼兒和教師的共同發展。
三、引導——教師由指揮者向引導者的角色轉化
在舊的教育活動中,教師是知識的占有者,活動的決策者,是幼兒獲得知識的唯一來源,但在生成活動中,課程的開放性使幼兒多渠道地獲取知識,使教師不再是幼兒的指揮者,而成為幼兒自主活動的引導者。
如,在“玩具總動員”的方案活動中,教師發現在查找資料時,大部分幼兒對我們喜愛的玩具比較感興趣,同時,每個孩子的調查視角有所不同,經過初步統計發現:注意爸爸的幼兒有10人,注意媽媽的幼兒有18人,注意朋友的幼兒有12人。這個統計引發了教師的思考:如何引導幼兒更深入地探究自己感興趣的問題?于是教師設置了一些問題:為什么爸爸、媽媽喜愛的玩具和我們不一樣。這一話題馬上引起了孩子們的興趣,有的說:爸爸、媽媽小時候沒有錢買玩具。有的說:他們玩的玩具是自己做的。幼兒一陣七嘴八舌后,教師又問:過去的玩具和現在的玩具,你認為哪個好玩?幼兒有的答:過去!有的答:現在!教師接著問:為什么?幼兒在教師的引導下,對自制的玩具產生了興趣,這也引發了以后動手自制玩具的活動。
四、傾聽——教師由評價者向傾聽者的角色轉變
教師的傾聽向幼兒傳達了教師對他們的關注、重視、尊重、信任、理解和欣賞。幼兒也從“傾聽”中感知到教師對自己的關注,從而建立了自信和自尊。
隨著幼兒對“汽車”認識的加深,幼兒利用繪畫表現“汽車”的愿望越發強烈,幼兒在繪畫中能大膽想象,奇妙構思,用手中的畫筆將汽車描繪得淋漓盡致、形態各異,畫出了自己心中的未來汽車。面對幼兒豐富多彩的畫面,為了進一步了解幼兒的內心世界,讓幼兒體驗創作的成功,我們采取自我講述、共同評價的方式進行欣賞,如,李頌哲說:“我畫的是汽車媽媽帶著寶寶快樂地生活,有的在唱歌、有的在畫畫,有的在做游戲。”王新宇搶著說:“我畫的是會飛的汽車。”吉浩成說“看!我畫的是兩棲汽車,即可在天上與火箭比賽,又可入海與艦艇比美!”在生成活動中,通過教師的傾聽幼兒得到了尊重,獲得了自信,體驗了成功,教師通過傾聽、記錄,進一步理解幼兒,更加尊重幼兒,使幼兒在和諧、寬松的氛圍內主動學習、敢于表達,從而更好地促進活動進一步地發展。
總之,在生成活動中,教師的角色是多樣的,變化的,教師是幼兒全面發展的朋友和伙伴,既要引導幼兒在活動中盡情地展現自己,又要與幼兒平等對話,真誠交流,更要關注每個幼兒的發展變化和需要,靈活地扮演不同角色,選用最佳的指導策略,使生成活動不斷走向深入。
(作者單位 江蘇省泰州市幼兒園)
編輯 王團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