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初步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實踐能力。”
關鍵詞:語文教學;信息技術;情境
在新課程的倡導下,信息技術已經大踏步地走進了語文課堂,成為語文教學革新的排頭兵。實踐中,讓信息技術和語文學科進行科學整合,對提高學生語文能力,培養學生語文感情以及發揮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合作精神都有重要意義。
一、運用信息技術,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第斯多惠說:“教育的藝術,不在于傳授的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學生的興趣。”愛因斯坦說:“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在課堂教學中,如果科學恰當地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適時地將文字、聲音、圖像、視頻以及動畫等信息進行恰當處理,這樣,就能給學生以新異的感官刺激,調動其濃厚的學習興趣,激發其思維想象,引起他們的積極注意。
二、運用信息技術,解疑化難,深入領悟
一位教師在執教《長征》一課時,為了讓學生體會到紅軍戰士那種英勇無畏、藐視困難、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概以及革命的樂觀主義精神,他特意播放了電視劇《長征》中“飛奪瀘定橋”“爬雪山過草地”的片段。使用多媒體計算機輔助教學,一下子使學生對紅軍戰士的形象、當時的情境、行軍的氛圍有了進一步的理解,對英雄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隨后,在師生互動誦讀詩文的基礎上,背誦全詩,可謂水到渠成。
這讓我想到了我們課堂教學的主要任務是解決好“教學重點”和“教學難點”。在傳統的語文教學中,解決這兩個問題的方法通常是語言敘述、掛圖展示、動手操作、板書解析、講練結合等,而利用計算機的強大功能,在突出重點知識、突破難點知識上有著這些手段無法實現的優勢。
三、運用信息技術,開拓思維,培養能力
1.運用信息技術,培養學生想象力、感知力
愛因斯坦說:“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并且是知識的源泉。”由于小學生生活的范圍狹小,又缺乏“發現美的眼睛”,所以,在閱讀、寫作時會感到一些困難。教學中,我經常借助網絡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圖、文、聲、像并茂的閱讀、寫作輔助材料,并通過在信息技術環境下的圖、文、聲、形的刺激,學生的想象能力得到了強化。
2.運用信息技術,培養學生發散思維能力
發散思維是一種重要的思維方式。培養發散思維是觸發創造才能的重要環節。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精心選擇一些發散點,鼓勵學生多問幾個為什么,多想象幾種可能性。我在教學《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一課時,學生僅僅通過語言文字了解魯迅先生是不夠的。我們把魯迅的文字、聲音、圖片、視頻資料等制作成教學網頁。課上,學生看到了魯迅的圖片,結合魯迅的詩文,進一步地理解了文中的內容,并通過豐富的圖片和文字信息,更加深了對魯迅的印象,促進了學生思維的發展。
3.運用信息技術,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
現代社會對人的高度要求是不僅善于動腦,同時又善于動手。在教學一些語言優美、內容易懂的古詩,如,《天凈沙·秋思》《宿新市徐公店》《小兒垂釣》時,教師可以讓學生根據古詩內容配上圖畫,感受古詩的意境美。
4.運用信息技術,培養學生創新能力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培養學生創新能力,是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我們只有在信息技術的支持下,利用多媒體,利用網絡資源,努力做好學生創新能力的提升。
通過不斷地實踐與探索,我深深地感受到現代信息技術廣泛運用于小學語文教學中,切實提高了課堂教學的實效,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和創新能力、實踐能力等得到了更大的提高。我們每一位語文教師,都要珍惜這每一次帶給孩子們幸福的機會。
(作者單位 寧夏回族自治區中衛市第二小學)
編輯 薄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