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社會的快速發展與文化事業的大發展,使知識的更新不斷加快。作為一名從事教育的語文教師就應該與時俱進,不斷地提高自己的專業素養,讓自己的知識容量更豐富,知識體系更完善。
關鍵詞:關注;語文教師;整體素質
從事一份職業就應該愛一份職業,研究自己所愛的職業。教師這一職業不同于其他職業,這一特定的職業要求與社會發展與時俱進,不斷地更新自己的文化知識,不斷完善自己的知識體系。更新、完善唯有讀書、思考。教學中要時時關注自己的成長,關注自己的專業發展。
一、關注我們自身的專業素養
迫于學生考試、升學壓力,我們的語文教師把主要精力花費在如何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對自身的充電遠遠不足。知識老化、陳舊,文學素養日漸低下。手頭翻得最多的書籍不是名家經典作品,不是詩詞曲賦而是《教師用書》及各種教輔讀物。每年我們語文教師能讀幾本文學類的書籍。《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要求我們的學生每學期讀兩本以上的文學名著。我們語文教師呢,閑時上網淘寶購物,周末逛街、打麻將等。有幾位愿意靜下心到圖書館、新華書店走走。我們語文教師對王國維《人間詞話》是否深讀過,對禪宗文化能了解多少,對莊子又了解多少。語文教師不讀書,我們的文化素養又如何來提高。專業素質不高的語文教師又怎能擔負起“繼承與弘揚中華名族優秀文化”的重任呢?
學習是一個永恒不變的話題,教師職業和工作的性質決定了學習是教師的一種生活方式,研究性學習是教師專業成長的必要途徑。因此,平時應通過各種渠道使自己在文化、專業素養上不斷提高。可以參加校本培訓、“國培計劃”、學校教研活動、撰寫教學案例與教學反思,也可以申請參加課題研究,從而提高自己的專業水平。
二、關注我們的語文課程標準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是指導我們教學的綱領,教學中我們的語文教師是否真正的讀懂、讀透《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7~9學段對識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綜合性學習各有什么要求,我們并沒有深入地進行研究。我們只在乎上一堂課哪個教案寫得好可以照搬來用;哪個教案設計的導入新穎可以借用;哪個教案的板書好可以抄錄;哪個教案設計的步驟齊全,可以在課堂上有條不紊地進行授課;那個課件好可以拷貝來用,并不在乎課標的要求。在2011年版新課標中有著新的要求:一是適當減負;二是更加重視寫字與書法的學習;三是閱讀教學也有新的理念,那就是強調閱讀是個性化行為,尊重學生閱讀的感受,不要以模式化的解讀代替學生的體驗與思考;四是寫作教學,這次課標修訂特別注意引導鼓勵學生自由表達和有創意地表達,寫真話、實話、心里話,不說假話、空話、套話。只有我們認真地學習了新課標,才能真正理解語文這一學科的性質。
再者,我們的語文課堂教學太過于教條化,在新課程改革前,很多教師憑借一本教參講遍課堂,現在五花八門的文本解讀書籍,往往披著文化的外衣極富有迷惑力,于是我們的語文教師都一窩蜂的模仿。沿用陳舊的課堂教學模式(導入、作者、背景、字詞、誦讀文本,最后就是教師的滔滔不絕的講授新課內容)每堂課都是如此。課堂教條化傾向嚴重,“精彩”的上完一節課后,我們的教學目標是否明確;教學形式是否適當;教學效果是否有效,三維目標是否真正實現。
三、關注自己與學生對文本的理解
我們的閱讀教學就是讀者、學生、教師之間的對話。周國平說:“閱讀就是與大師們的靈魂在對話”。作者通過文本想傳達什么信息,想要表達什么情感。“一千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萊特”,我們與學生是否真正地走進文本,是否真正走進作者的內心世界,或者依賴教輔書的解讀,把教輔書上的最新解讀成果傳授給了學生。美國教育家杜威有過這樣的闡述:“一個真正把握教學內容,吃透教材結構的人,才能靈活自如地運用探究學習方法。否則,任何的生搬硬套,不論動機如何良好,只能導致兩種結果,犧牲學生和敗壞這種理論的聲譽。”
教師解讀文本,首先,要與編者對話,揣摩編者編寫教材的用意。教師只有把握教材的編寫意圖,才能進行準確的文本解讀,才能把握文本的價值取向,才能更好地使用文本,有的放矢地進行閱讀教學。其次,教師與作者對話,體會作者的思想。體會作者的思路,領悟作者通過文本想要表達什么情感。教師在與作者對話過程中應將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使自己的思想與作者產生情感上的共鳴。只有教師深入教材,真正走進作者的情感世界,才能把握文本的實質性內容,才能給文本的價值取向準確定位。再次,與學生對話,感受學生的感受。文本解讀的最終目標是引導學生走進文本,而“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從學生的角度解讀文本,有利于課堂上及時、有效地引導和調控,使學生能及時調整自己與作者的對話,更正確、全面、深入地理解文本的意義。
我想,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只要熱愛自己的職業,并且通過不斷學習和探索,在專業化發展的道路上踏實前行,就能做“一名行者,一名樂者,一名學者,一名智者,一名讀者。”最后,我還要送一句話與大家共勉:只要用心去做,在中學語文教育的這塊平凡天地上也會有別樣的風景。
參考文獻:
[1]趙秀琴.行動研究:教師自我發展的新途徑[N].學知報,2010.
[2]王景戰.淺談教師的自我修養.河南教育:基教版,2008(Z1).
[3]朱寶莉,劉建明.教師自我道德修養提升的價值、困境和途徑.中國成人教育,2010(24).
(作者單位 甘肅省岷縣城郊初級中學)
編輯 薄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