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內容與生活實際聯系緊密。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的生活化教學,就是以目標為導向,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相關的道德問題;以活動為載體,讓學生在活動中學會自主學習、合作學習;以內化為目的,讓學生積極參與活動,促進學生道德認識的內化和升華。具體教學過程中要注意以下幾點:
一、教學內容方面
備課是任何課程老師在上課前的必須步驟,品德與社會課的教學內容設計應該做到具體、簡潔、實際。課前教師要清楚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把教材內容由大變小、化繁為簡、變虛為實,通過合理處理,使得教學內容既清晰又實際。把抽象的道理用淺顯通俗的形式表示出來,最好能融入學生的實際,通過聯系實際,使教學內容簡潔化。如,《古人刻苦學習的故事》一課,教材講的是古人刻苦學習的故事,與我們有較遠的距離,這就需要教師改編教材,列舉身邊的名人故事或本班刻苦學習的優秀事例來教學,這樣學生的體會會更深刻。
二、教學目標設計方面
教學目標是課堂的航向標,制訂時要注意,教學目標的設計應該激發興趣、涵養情感、激發求知欲。品德與社會課應該讓情感貫穿于整個課堂。如,在導入新課時,可以通過現代化媒體創設與主題相對應的生活情境導入,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進入新知的學習;在明理階段,可利用多媒體課件演示法、實驗法、圖畫法、故事法、游戲法等教學方法,激活學生的想象力,感悟新觀點的內涵。
三、教師角色方面
新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課堂的主體,教師要充當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教師不能喧兵奪主。要以學生為中心,讓學生在活動中盡情展示自己的情感世界,教師作為組織者,讓課堂井然有序,引導學生在心靈上產生觸動,情緒上受到感染,與學生合作探究,讓學生在情感上形成體驗。如,在課堂中要重視學生的自我思考、感受、體驗與合作探究,引導學生通過小組探究和自主學習,認識到的學習對象的價值和意義,引導學生正確處理問題,獲得解決問題的成就感。
四、教學過程方面
教學過程,即指教學活動的展開過程,設計要科學、合理。教學方向應該向學生的生活領域拓展、延伸,讓學生探究的對象應該是現實的、科學的,通過自主學習和小組合作,能夠運用所學知識推理、判斷,解決各種實際問題。如,教學《當老師不在的時候》一課時,可以特意離開教室一會兒,讓大家自習。然后走進教室讓學生自我評判:當老師不在的時候,我在干什么?對不對?誰在干什么,值得我們學習?誰還需要改正?引導學生對自己的行為進行剖析。
品德與社會課的課堂教學,只有扎根于生活這一片沃土,堅持從生活中來,回歸到學生的生活中去,才能真正煥發出生命的活力。
(作者單位 河北省樂亭縣第三實驗小學)
編輯 薛直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