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師要善于創設能夠吸引學生的情景,激勵學生從情景中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興趣。
關鍵詞:情景;形象;興趣
在初中階段,學生常常感到物理難學的根源往往不在于內容的抽象和公式的繁瑣,而在于學生頭腦中缺乏清晰的物理情景,導致對物理概念、規律難以準確、深刻地理解,不善于用物理知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
物理學的原理、規律深深地植根于人們的生活和生產實踐之中。真實的情景是最接近學生的生活體驗,最易調動學生的全部感受力和經驗的情景。生活中到處都存在著物理情景,學生在進入物理學習之前,對這些情景就已經有了一定的感知,為物理學習提供了一定的感性材料,對學生理解和體會新知識會有很好的促進作用。
在情景教學設計中,教師應該把握這個有利條件,巧妙地利用生活經驗有意識地設計情景,引導學生從身邊的物理現象中發現從未思考過的物理問題,將抽象的內容形象化,利用事物的表象,透過現象看本質,把抽象的概念、公式及物理過程同一些具體的、形象的實驗物理模型及可視性較強的圖形相聯系,使學生在物理情景之中體會、理解物理概念、掌握物理規律,促進抽象思維能力的發展和提高。
以《浮力》的教學為例,淺談發現問題情景的創設研究。
一、引入課題時創設情景,提出問題
用生活中常見的現象引入,在水槽中放一木塊,發現木塊會漂在水面;用手將乒乓球壓入水中,放手后乒乓球能浮上來,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現象?引入前兩個問題物體在水中都受到向上的托力我們叫浮力。然后,在槽中放一鐵塊與木塊對比發現,鐵塊卻沉在水底提出問題:鐵塊受到浮力嗎?浮力有多大?
二、再次創設情景,引出浮力的一種計算方法,為探究實驗做準備
用細線拴住石塊掛在彈簧秤上,彈簧秤讀數表示石塊的重力。此時我用手向上托一下石塊。
問題1:彈簧秤的讀數如何變化?學生答GVUbWpEe8q0LhH3vifci4A==:減小。
問題2:減小的原因是什么?學生答:石塊受到手向上托的力。
問題3:這個托力多大?學生答:兩次示數之差。
將石塊放入水中,提出問題:學生觀察彈簧秤的讀數有何變化?原因是什么?學生觀察后回答:“減小,減小的原因是:石塊受到了水向上托的力即浮力。”再問:浮力多大?學生回答:“兩次示數之差。”
結論:所有的物體在水中都受到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物重G減去物體在水中時彈簧秤的示數。
三、阿基米德原理的情景創設(從問題中發現問題)
剛才,我們得出計算浮力的一種方法浮力,現在請大家測一下你手邊的鐵塊完全浸在水中(浸沒)時的浮力。學生操作,得出結果展示。
提出問題:輪船在水中所受的浮力是多大?在解決這個問題之前先讓學生感受實驗:將易拉罐口朝上慢慢地摁到水中,用語言描述你的感受及說明的問題(易拉罐浸入水中的體積越大,手感受到的力越大,說明浮力越大。)提出問題:浮力與排開的水有什么關系?通過創設情境激發了學生的探究興趣,學生帶著問題開始設計實驗、進行實驗、分析數據、得出結論,教學任務順利完成。
應該注意的是,情景創設并不是學生學習物理的唯一方法,也并不是要求學生在學習所有物理知識時,都要創設情景,只是在某一個知識點或某一個問題上創設情景吸引學生。
(作者單位 山東省淄博市桓臺縣實驗中學)
編輯 劉青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