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來,由于教育體制的改革,應試教育改成素質教育,傳統的教學方式已不能達到理想的效果,所以,很多教學方式都得到了改進與優化。其中,學生學習數學的過程中,提出了學生數學活動經驗的積累。這種經驗,不只在于讓學生掌握方法解答考試中的問題,而是運用于生活工作中,與實踐結合,提高自身的感性認識、理性經驗和理解能力。讓學生感悟到這種經驗,就需要教師研究教材,了解學生,因材施教,讓每個學生積累更多的經歷,壯大自己。
關鍵詞:數學活動經驗;感性認識;理性經驗;理解能力
數學活動經驗是學生學習經驗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生學習數學,提高數學能力的重要基礎。數學活動經驗,不是單靠教師對新知識點、重難點的講解,復習鞏固新舊知識點,讓學生做習題而形成,而是學生跟隨老師同時學習知識點時,自己通過眼、耳、手、鼻去學習、理解、運用、反思的過程,經過這種過程積累沉淀下來的一種經歷。
一、研究教材,尋求“優”的教學方法
學生學習數學,是跟隨教材即課本而走的。它是依據一定的模式,而不是憑空亂學。所以,教師應該在第一時間里,把教材的內容統觀一遍,尋求一種好的、高質量的教學方法,不能呆板地照本宣科,這樣會讓學生產生抵觸心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穿插一些游戲、活動來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使其主動學習。例如,在教學生學習幾何圖形時,可以讓學生在生活中,找出各種形狀的物品,在自己動手感覺這些事物的過程中,不僅讓他們認識了教材上說的幾何圖形,并能讓他們意識到通過動手,可以去感觸學習書上沒有描述iUqc20WEzHiB9VuEMGd8cVz5TmjNuAGTWgpf91RfIrs=的其他幾何圖形。通過在游戲活動的過程中學習,更能加深他們對知識的掌握。在不斷動手動腦過程中,讓學生感悟到抽象到具體的關系,為今后學生的學習積累必要的數學活動經驗。這些經驗的不斷積累,促使學生把感性的知識整理、歸納、上升為理性的知識,更能提高學生的素質。
二、知識點串接,讓學生動手動腦
經過大量的數學活動,學生會學到很多的數學知識點,可是這些東西都是零散的、不連貫的、粗淺的、浮于表面的,沒有邏輯性。之前我們就強調過數學是鍛煉邏輯思維,可這些東西沒有邏輯性怎么辦呢?所以,需要教師指引學生通過復習鞏固知識點,把零散的知識點連貫起來,引導他們在理解這些知識點后能夠融會貫通,把知識點條理化、清晰化、系統化。在學生連接這些知識點的過程中就加強了他們邏輯思維的鍛煉,強化了學生積累數學活動的經驗。例如,數學活動中,測量不規則物品的體積。在幾何學中,我們只學習到了正方體、圓柱體、圓錐體等,或者可以通過很多拆分方法把不規則體拆分成規則的幾何圖形,運用公式求出它們的體積。那不能拆分的東西怎么辦呢?這就需要我們多動腦、多動手,可以利用溢水法求體積。像這種活動,可以讓學生自己動手去做,加強知識點的鞏固理解。在學生動手動腦的過程中,學生學習數學活動的主動性得到了提高,也促進了數學活動經驗的積累。
三、加強運用,把理論用到實踐中
當學生累積了一定的數學活動經驗,這種經驗也就只存在于學生的腦海中,沒有運用到實踐中去,就沒能得到升華。這就需要教師指引學生把學到的東西運用到實踐生活中去,加強理論與實踐的運用,從而真正地掌握知識。在數學實踐活動中,可以鍛煉學生動手、動腦、動口,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興趣是激發大腦思維的動力,是學生學習的源泉,是學生學習的外在表現。它能促進學生積極學習,勇于探索,勇于創新。例如,教師可以通過布置課外實踐活動作業,讓學生自己去完成。比如,讓學生做一張統計表。學生在實踐過程中,會認識到很多不同的東西,讓他們自己去了解這些數據應該怎么統計。在統計過程中,不同的學生分析的形式也不一樣,會促進他們多元化地學習。他們可以進行簡單的數據分析處理,對這些數據進行整理與分析,得出大量的信息,讓他們形成良好的量化意識。在實踐過程中,數學活動在學生的腦海中得到升華,加強他們的理解記憶,在以后的生活中,碰到類似的問題,通過大腦的反射,就能快速地解決問題。
在數學活動中,不僅是教師在課堂上演講,而且是讓學生自己動手動腦去積累一定的數學活動經驗。只有形成了這種經驗,學生對于數學活動中出現的問題難點,才會自覺地去摸索解決方法,一步一步地提高自己的數學素養,讓自己的數學知識呈螺旋式的增長。教師應該通過這些方法,加強鍛煉學生去積累數學活動經驗。
參考文獻:
[1]袁仕理.學生數學基本活動經驗積累的四個“著力點”[J].教學月刊:小學版(數學),2012(12).
[2]劉加霞.對“基本活動經驗”的內涵與形成的思考[J].江蘇教育:小學教學,2011(12).
[3]王崇先.淺談小學生“數學基本活動經驗”的積累[J].安徽農學通報,2012(18).
[4]李樹臣.關于形成數學活動經驗的若干問題[J].中學數學雜志:初中版,2011(06).
(作者單位 江蘇省金壇市儒林中心小學)
編輯 王團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