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靜
【摘 要】本文針對重慶市農產品冷鏈物流現狀進行研究并提出了若干改進重慶市農產品冷鏈物流服務模式的建議。
【關鍵詞】農產品;冷鏈物流;服務模式
一、農產品冷鏈物流的概念及特點
農產品冷鏈物流是指使肉、禽、水產、蔬菜、水果、蛋等生鮮農產品從產地采收( 或屠宰、捕撈) 后,在產品加工、貯藏、運輸、分銷、零售等環節始終處于適宜的低溫控制環境下,最大程度地保證產品品質和質量安全、減少損耗、防止污染的特殊供應鏈系統。農產品冷鏈物流具有以下幾個突出的特點:
(一)建設投資大,系統龐大復雜
由于農產品冷鏈是以保證易腐農產品品質為目的,以保持低溫環境為核心要求的供應鏈系統,比一般常溫物流系統的要求更高、更復雜,建設投資也要大很多,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農產品冷鏈物流體系建設中,要特別強調“鏈”的完整性,要從農產品運輸的全過程入手,加強市場對整個鏈條的控制。
(二)運營成本較高
為了確保生鮮果蔬等在各個流通環節中始終處于規定的低溫條件下,就必須安裝相應的溫控設備,使用冷藏車運輸,儲存在低溫倉庫,并采用先進的電腦信息系統加以控制等。因此,農產品冷鏈物流的成本要比其他物流系統成本偏高。
(三)對信息技術的要求較高
農產品冷鏈物流具有精益性和敏捷性的雙重特征,既要求著眼于各物流環節綜合成本的最小化,又要求物流速度快、對市場反應靈敏。而農產品物流體系復雜,參與主體多,信息不對稱程度較高,物流過程中需要質量監控,從而需要高度的信息化技術來支撐。
二、重慶市農產品冷鏈物流現狀
(一)全市農產品冷鏈物流發展迅速
近年來,我市畜牧生產全面增長,漁業產量顯著提高,蔬菜生產供應形勢較好,水果產量逐年上升,我市農產品已逐步進入全國市場。同時,隨著重慶與國內外經濟交往日益頻繁,農產品消費品種余缺的相互調劑日趨增多,肉類、水產、果蔬等涉農冷鏈物流的規模快速增長。
(二)冷鏈物流基礎設施設備初具規模
截止2010年,全市既有庫容500噸以上的冷庫45座,總庫容約17萬噸,萬噸以上庫容的冷庫7座,庫容量10.6萬噸。其中,公共性冷庫13座,庫容13萬噸;現有冷藏運輸車170輛,年運輸量35萬噸。
(三)冷鏈物流企業服務能力逐步提高
重慶萬噸冷儲物流有限公司、重慶萬戈農業發展有限公司、重慶天利方星食品有限公司、重慶金帆果品有限公司等一批專門從事冷鏈公共服務的企業,逐步發展壯大。其中,重慶萬噸冷儲物流有限公司已成為西南地區最大的冷鏈分撥中心和服務企業,占據重慶及貴州、陜西等周邊地區約90%的凍品供應市場份額。
(四)農產品冷鏈物流發展環境進一步改善
國家相關部門已陸續出臺了一系列法律法規和政策措施,市政府已將冷鏈物流作為“十二五”物流規劃重要內容,為加快農產品冷鏈物流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隨著我市對外交通基礎設施條件的不斷改善,城市規劃進一步調整優化,我市建設冷鏈物流設施、引進先進冷鏈物流技術的發展環境進一步改善,國內外冷鏈龍頭企業投資熱情空前高漲。
三、重慶市農產品冷鏈物流存在問題分析
(一)冷鏈物流技術水平總體落后
由于我市冷鏈物流發展起步晚,冷鏈物流基礎設施設備嚴重不足,網絡化、規范化、系統化的農產品冷鏈物流體系尚未形成,冷鏈物流技術水平總體落后,優勢農產品資源加工不足,畜禽活體運輸銷售對環境和居民健康存在威脅,與直轄市的地位極不相適。具體體現在:冷庫總體容量小,大型公共性冷庫設施缺乏;人均冷庫容量僅6千克,相當于全國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二,萬人冷藏車擁有量0.05輛,僅相當于全國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肉類、蔬菜、水果等優勢農產品的冷藏運輸率、冷鏈流通率均低于全國平均水平,而腐損率遠遠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冷庫分布失衡,占全市庫容能力75%的19座冷庫集中在主城區,物流集散與城市居住功能矛盾日趨明顯。
(二)冷鏈市場化程度低,第三方介入少
農產品冷鏈的第三方物流企業涉及少,缺乏專業化和規模化;服務網絡和信息系統不夠健全,缺乏準確性和及時性,難以形成高效率的冷鏈物流配送,冷鏈物流的成本和產品損耗亦高。
四、重慶市農產品冷鏈物流服務模式優化對策
面對機遇和挑戰我市農產品冷鏈物流行業應結合自身特點,盡快制定出相關的管理標準,借鑒國外的先進物流技術,彌補自身不足,來實現其健康發展,本人就如何優化我市農產品冷鏈物流服務模式提出以下幾點對策:
(一)完善法規體系
推廣執行強制性國家標準,加快制定我市農產品冷鏈物流實施細則;建立以HACCP 為基礎的全程質量控制體系和產品質量認證體系、食品安全可追溯體系,建立食品安全全程檢查與監督機制。建立農產品冷鏈物流規范化運行的長效機制,促進農產品冷鏈物流健康發展。
(二)培育第三方冷鏈物流企業
培育一批經濟實力雄厚、經營理念和管理方式先進、核心競爭力強的大型專業冷鏈物流企業。鼓勵大型生鮮農產品生產企業從生產源頭實現低溫控制,積極發展冷鏈運輸和低溫銷售。鼓勵大型零售企業加快生鮮食品配送中心建設,逐步發展壯大為社會提供公共服務的第三方冷鏈物流中心。
(三)加快低碳冷鏈物流建設
通過使用新材料、新技術和新工藝等有效手段,實現資源集約化,發展綠色冷鏈物流。結合我省產業特色和發展戰略,通過低碳冷鏈物流的理念創新和技術創新,推進相關技術的研發、示范和產業化。積極運用低碳技術改造和提升傳統冷鏈物流,加快發展低碳冷庫、低碳運輸等。培育壯大節能環保、新能源、資源再利用等戰略性冷鏈物流企業。實施低碳冷鏈物流創新示范工程,規劃和建設一批省級低碳冷鏈物流試點企業。
(四)推進冷鏈物流標準化的研究和開發
充分發揮重慶市物流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的作用,組織冷鏈物流企業、研究機構、專業院校等參與冷鏈物流標準的研究和制訂,加快我市冷鏈物流標準體系的構建,重點在冷鏈物流的基礎、技術、管理及服務等方面盡快制定適合我市冷鏈物流業發展需要的系列地方標準和管理規范。積極推動重要的地方標準上升為國家標準。
(五)建設冷鏈物流基礎設施
鼓勵冷鏈物流專業企業加快各類保鮮、冷藏、冷凍、預冷、運輸、查驗等冷鏈物流基礎設施建設。從關鍵環節入手,重點加強重要農產品物流節點的冷藏設施建設,在重要物流樞紐節點周邊加快規劃布局一批生鮮農產品低溫配送和處理中心;大力改善農產品加工環節的溫控設施設備,建設經濟適用的農產品預冷設施;配備節能、環保的長短途冷鏈運輸車輛,推廣全程溫度監控技術;完善與冷鏈物流相配套的查驗與檢測基礎設施建設,推廣應用快速準確的檢測設備和試劑。
參考文獻:
[1]葉勇.張友華.中國冷鏈物流的最新發展和對策研究[J].華中農業大學學報.2009.(79).69-71
[2]高國云.淺析我國物流統計發展現狀[J]中國市場.2008.(3).11-12
[3]柴本澄.中國物流現狀與發展[J]物流技術與應用.1996.(1).1-2
[4]霍青梅. 冷鏈物流體系建設中的關鍵技術與設備[J]物流技術與應用.2010.(2).73-76
[5]丁俊發.農產品物流與冷鏈物流的價值取向[J]中國流通經濟.2010.(1).2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