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化整為零”法
“化整為零”法是指引導學生找出題目中自己能解決的某個環節,并由此入手,把看似一體的題目解剖,把復合的數量關系轉化成單一的數量關系,即把復雜的關系“化整為零”,最終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
例如,小明準備用7天看完一本500頁的故事書,前3天平均每天看100頁。剩下的平均每天要看多少頁?
如果要整體思考這道題,就要對以下幾個問題同時理解:①要把剩下的頁數÷剩下的天數;②要知道剩下的頁數;③要知道剩下的天數;④要知道已經看的頁數。并把這幾個基本問題根據內在的數量關系組合起來,才能保證這道題的正確解答。這對于邏輯思維一般的學生來說存在困難。這時教師便可引導學生從簡單的數量關系入手,去尋求解決的突破口。就如條件中“前3天平均每天看100頁”,這兩個數量關系明顯,學生能很容易得出“3天一共看了多少頁”,有了這個新條件學生又很容易得出“還剩下多少頁沒有看”,這時再去思考“剩下4天平均每天要看多少頁”就容易多了。
學生通過已掌握的簡單數量關系入手,找到解決問題的突破口,一步步地接近問題,最終解決問題,這是一個很有效的辦法。教師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進行這樣的訓練,讓學生把這種做法滲透在平時問題解決中,進而形成習慣,消除學生對問題解決的茫然與恐懼,這對幫助學生正確解答問題是大有裨益的。
二、“化未知為已知”法
“化未知為已知”法是指引導學生從未知問題入手,去找能解決這個問題的已知條件,如果這個條件也是個問題,再去找能解決這個問題條件的條件,直至找到解決問題的條件為止,這是一個不斷從未知問題去尋找已知條件的過程。
例如,小明準備用7天看完一本600頁的故事書,前3天平均每天看100頁。剩下的平均每天要看多少頁?
這時便可引導學生從問題入手:①要求“剩下平均每天要看多少頁”這個問題,學生能容易地得出“剩下平均每天要看多少頁=剩下的頁數÷剩下的天數”。這樣一步能思考出的數量關系對于學生來說難度不大。②引導學生去分析“剩下的頁數”這個量是否已知,如果是已知,這個條件就可以不要再找下去,只要根據數量間的關系進行解題即可。這里“剩下的頁數”這個量未知,就要再去找出解決“剩下的頁數”的條件,即“總頁數-已看完的頁數”,這里“總頁數”已知,而“已看完的頁數”的條件是未知的,要繼續找下去,再找出解決“剩下天數”的條件,即“總天數-已看的天數,7-3=4(天)”。③找出解決“已看完的頁數”的條件,即“已看天數×每天看的頁數,3×100=300(頁)”。到此為止,“剩下的頁數”的問題就得到解決了。此刻,本道題所分析的所有關系都找到了具體的數量,只要把具體數量代入所分析的關系中,問題也就得到解決了。
這樣從問題出發尋找解決問題的直接條件,也就是把未知的問題逐個轉化成已知條件的過程,在轉化過程中,因為都是從單個問題出發,學生分析起來難度不大,學生能操作,這也是一種有效的分析解答問題的辦法。平時教師如能有意識地讓學生去經歷這種化未知為已知的過程,并讓學生相互說一說思考分析的過程,讓學生體驗到這種方法的妙處,這不僅能大大提高學生正確分析解答問題的能力,而且對培養學生良好的邏輯推理能力大有幫助。
三、“化文為式”法
“化文為式”法是指把題目中所表述的數量關系用文字等式來表示出來,使數量關系明朗化,幫助學生理解題意,理清問題與條件之間的關系,進而解決。
例如,有甲、乙兩個倉庫,甲倉庫存糧的噸數是乙倉庫的■。若從乙倉庫運出20噸糧食到甲倉庫,這時兩倉庫的糧食就一樣多。求原乙倉庫存糧多少噸?
這道題的數量關系較復雜,很多學生或是無從入手,或是茫然地列出“20÷(1-■)”的錯誤解法。如果能先用文字等式來表示,再進行解題便可能是另一種情況。教師引導學生根據題意列出以下兩個文字等式:①甲=乙×■,②乙-20=甲+20。有了這兩個文字等式,學生便可知道甲、乙兩個倉庫的糧食相差并不是20噸,而是40噸,列出式子應為:(20×2)÷(1-■),如果用方程來解答也很容易,根據“甲=乙×■”和“乙-20=甲+20”,這兩個文字式子,可得出新的文字等式:“乙-20=乙×■+20”,這時只要設乙倉庫的糧食為x噸,便可列出方程為“x-20=x×■+20”。題目中的數量關系如果用文字等式來表示,可使題目的數量關系顯性化,易于學生發現、分析,最終達到正確解題的目的。所以在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在分析問題時,養成列文字等式的習慣,并自覺地去實踐。
四、“化文為圖”法
幾何直觀是利用圖形描述幾何或其他數學問題,借助幾何直觀能把抽象的事物表現出來,它能開啟學生思考的問題思路。在解決問題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幾何直觀能力,“化文為圖”把題目中的條件及問題通過圖形呈現出來。
例如,水果店運進一批橘子與蘋果共80筐,其中蘋果的筐數是橘子筐數的■。蘋果運進多少筐?
教師可通過幾何直觀呈現:
有了直觀圖形的表示,數量關系由隱變顯,學生能很快地想到解決問題的辦法,思考的方向也會變得更加靈活多樣,就本題而言,學生通過這樣的直觀圖便可有如下幾種解決問題方式:(1)1+3=4,80÷4=20(筐);(2)解:設蘋果為x筐。x+3x=80;(3)80÷(1+■);(4)解:設橘子為x筐。x+■x=80,■x=80,x=60,80-60=20(筐)。
可見,在解決問題中運用幾何直觀法,將問題中的內容轉化成直觀圖形,可以有效地幫助學生理解和接受抽象的內容,把握數量關系的本質,進而解決問題,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
(作者單位:福建省廈門市湖里區樂安小學 責任編輯:王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