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富有思考價值的、優質的問題是有效課堂提問的前提條件。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筆者有幸參加了三明市小學英語課堂教學觀摩研訓活動,通過觀摩十幾節的現場課堂教學,發現了執教老師所提問的教學問題存在以下毛病:1. 問題預設性過強,生成性不足,缺乏根據實際教學情境設置問題的靈活度。如教學(閩教版)五年級下冊《Unit6 Hobbies》這一課時,教師只設計這樣的問題:“What’s your hobby?”實際上,教師也可設置“ Do you like doing sth.?”這一結構的句子加以表達。2. 設計的問題目的性、針對性不夠。如教師執教(閩教版)四年級下冊《Unit 5 Lesson 9》時,進入對話教學環節,直接用“ What do you suggest?”來引導學生使用“What about a…?”的句型回答,所設置的問題難度與被提問學生的學識水平不一致,導致學生無法沿著教師預設的方向回答,匆匆提問,草草收場,影響了課堂教學效率。針對小學英語教師在設計課堂問題中的一些不足,本文從如何設計有效的課堂問題這一角度,談談個人的一點見解。
一、有效設計舊知問題,導入新知學習
“溫故而知新”,有效的復習問題能在舊知與新知之間架起一座橋梁,幫助學生理順已學舊知,為新學知識作好鋪墊。如(閩教版)B5《Unit 3 Lesson 5》,教師在教學“What’s your favorite sport?”這一話題時,教師可結合“Word Brain Storm”活動,利用幻燈片輔助呈現已學顏色、動物和食物等圖片,設計“What’s your favorite color / animal / food?”三個舊知問題,組織學生開展小組問答活動。然后,教師再通過動作演示或提供圖片引入運動名稱的學習,同時設計“What’s your favorite sport?”這一問題,師生進行真實情境交際,達成預定的目標任務。這種利用舊知呈現新知,把新舊知識有機串聯,能夠排除學生理解新知的障礙,既符合小學生的年齡和心理特征,又遵循了由已知到未知的教學規律,同時還突出了知識的連貫性和整體性。
二、新知問題設計是重點,整體與局部相結合
在這個環節中,教師首先要認真研讀教材,要有單元的整體目標意識,確立教學內容的整體框架,根據語境設計幾個整體理解文本的問題,指導學生宏觀把握文本內容;然后再分步驟、分層次設計一些更為深入而細致的問題,幫助學生分析課文的局部內容,這對培養學生的理解能力以及語言的綜合運用能力都是很有好處的。教師在設計這些問題時,還要兼顧不同學生的實際知識水平,把握好難易度,所設計的問題應具有趣味性和觸發性,能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輕松掌握所學內容。如教學(閩教版)B3《Unit 8 Lesson 15》:
整體內容呈現環節:教師在視頻的輔助下整體呈現本課時的教學任務——圣誕節相關的信息,設計了以下3個問題引導學生對文本內容進行整體思考:Q1: What festival is it? / Q2: When is it? / Q3: What do people say on Christmas Day?
局部內容呈現環節:教師設計了6個問題:Q1: Who’s this old man? / Q2: Do you like him? / Q3: Why? / Q4: What presents are they? / Q5: Do you want a present? / Q6: What presents do you want? 這些問題緊緊圍繞文本內容,將語音、詞匯、句型有機整合到師生互動交流中,所設計的問題層層遞進,既有利于學生理解和掌握新知識,也有利于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三、過渡性問題設計要注意,自然順暢就靠它
聽名師上課,幾乎每一節都行云流水,環節之間的過渡不留痕跡,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他們善于設計和運用過渡性語言和過渡性問題。因此,文本前后內容之間的過渡性問題設計是否得當,直接影響到教學環節之間能否自然過渡、順暢銜接。教師在教學中應注意多角度、多方位設計各種類型的問題,使各個板塊的知識點自然銜接。如教學(閩教版)B5《Unit 3?搖Lesson 5》時,教師可設計以下兩個問題幫助學生進入聽力環節,讓學生帶著聽力問題完成聽力訓練。T: We have visited 3 countries. We have visited 3 animals. Q1: Where can we see them? / Q2: What animals do they see?
再如,教學NSE Book6 Module5 Unit1時,教師通過創設三個教學情境,利用過渡性問題,順利地完成教學任務。
情境一:(叫兩位學生到講臺前提兩個事先準備好的重量不一的紅、黑色背包,學生1提包時肩膀歪一邊)Q1:Oh, is this red bag heavy?
情境二:(師拿起紅色背包并指著一口袋問)Q1:What’s this? / Q2:What’s in it ?(It’s a balloon.) / Q3:Can you blow it ?(師做吹的動作,然后讓一名學生試吹) / Q4:What’s wrong? Is it broken? / Q5:Oh, where’s my broken balloon? (It’s in your pocket.)
情境三:(師平舉黑色背包,指著背包底下的輪子問)Q1:What’s this ?( It’s a wheel.) / Q2:How many wheels can you see ? (Four.)
這個教學過程借助過渡性問題讓學生在情境中進行真實表達,將原本看似不相干的詞匯有機地結合語境,借助過渡性問題串成一體。它保證了文本內容前后銜接,結構完整嚴謹,語言邏輯前后貫通,學法遷移接續等作用。
四、鞏固性問題不能省,歸納總結知識點
為了檢測學生消化、理解、掌握好所學知識,達到教學目標,必須精心設計一些與文本內容相關的鞏固性問題,幫助學生理順知識點,強化文本新知內容的鞏固和運用。在該環節,教師可以提一些事實性問題,著重考查學生的基礎知識;也可提一些綜合性問題,著重培養學生分析、綜合、應用能力。
如教學(閩教版)B5《Unit 3 Lesson 5》時,教師為了檢測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程度,提出以下兩個問題:Q1: How do you ask your friend’s hometown? Q2: How do you ask your friend’s favorite food? 引導學生歸納本節課所學的兩個重點問題句型,即:Where are you from? / What’s your favorite food?
再如教學(閩教版)B3《Unit 8 Lesson 15》時,教師設計了語言綜合運用的游戲活動——幸運大轉盤,設計了如下綜合性問題:Q1: What are they? / Q2: What present do you want?/ Q3: What present does he(she) want?教師根據學生轉的結果適時說:Congratulations! / Oh, sorry, it’s a pity! 整個游戲過程緊緊圍繞本節課的重點問題句型進行設計,師生共同參與,讓學生在語境中充分體驗語言表達的真實意義,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集知識性、趣味性、表演性一體,使得課堂氣氛熱烈,生動活潑,體現了“在玩中學”的教學理念,培養了語言的綜合運用能力,有效地拓展了教學內容的深度和廣度。
總之,新課程標準下小學英語教師要樹立新的課程教學理念,加強文本教材的解讀,領會教材的編排結構和設計意圖。為了讓學生加深對所學內容的理解和記憶,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精心設計問題,通過“善問”“巧問”,讓學生積極主動思考,最終發展學生的英語語言思維能力,不斷提高小學英語課堂教學質量。
(作者單位:福建省明溪縣教師進修學校 責任編輯:莊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