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翻閱《中外精美散文選》,我讀到一篇著名作家葉至誠懷念其父親葉圣陶老先生逝世一周年的文章,感受頗深。
葉至誠在文中講述道:因父母從小就沒管過他如何拿筷子,現在62歲了,還是拿不好筷子,以至于招來小孫女的嘲笑。還有,他如何也練不好毛筆字,所以每次參加會議簽到時,他都會顯得很難堪。
這一點似乎讓每個讀者難以置信:葉圣陶老先生寫的字可是首屈一指,人教版語文教材封面上葉老題寫的“語文”就是有力的佐證。可為什么其愛子的字卻寫不好呢?葉至誠講出原因:“這當然要怪我自己從小沒下苦功夫練字,然而父親卻從來沒問過我毛筆字寫得怎么樣這件事。直到后來我學寫散文,父親也只管我稿子寫得是不是清楚,不管我的字是不是好看。”
當然,葉圣陶也有嚴厲管教愛子的事情。
譬如一次葉圣陶讓兒子遞筆,兒子把毛筆的筆頭遞到他手里,父親嚴厲地批評了兒子:“傳遞一樣東西,要想到人家接到手方便不方便。一支筆是不是脫下筆帽就能寫,一把剪子是不是接過來就能用……”所以直到如今,葉至誠說他每次給人傳遞東西時,總是把捏手的一邊交給對方,報紙書本也要雙手傳遞,讓人家接到手就能使用。
冬天,葉至誠走出屋子,沒把門帶上,父親在背后大聲訓斥:“怕把尾巴夾著了!”次數一多,不必用那么長的句子,父親只喊:“尾巴,尾巴!”在父親的督導下,葉至誠逐漸養成了隨手帶門、輕輕關門的良好習慣。如果身后有人進屋,一定要用手扶門等候這個人過來再松手關門。另外,客人來了,一定要把拖鞋口朝外擺放在客人面前。
正是這些小小的舉動,彰顯了葉至誠良好的禮儀素養,蘊涵著葉圣陶老先生深邃的教育理念——細節教育,重在恒之。
讀罷全文,我掩卷沉思:這兩處“不管”與“嚴管”形成鮮明的對比!這幾件小事折射出葉圣陶老先生民主的教育思想和“為文先為人”的教育主張。父親不管的,都是關系個人的事,給孩子足夠的尊重,還孩子自主空間。父親管的,都是涉及個人與他人之間關系的事。個人的事是小,別人的事才是大。父親實際是在告誡孩子:在我以外,更有他人,要時時處處替他人著想!一毫之善,與人方便;方便別人,即是助己!從故事中我們也可以得到有益的啟示:教育學生時,在關乎集體和他人利益的事情上,必須要管教,從小處著眼。
還記得那是二年級的尊師班會課上,我講了尊師要從實際的有意義的小事入手,然后要求孩子討論做哪幾件小事表現對老師的尊重。第二天我走進教室,欣喜地看到一幅和諧有序的景致:已到同學們正在學習委員的帶領下認真地讀書。班級也發生了細小的變化:黑板槽里非常整潔,兩根新粉筆豎立在中間,隨手就可以使用;教鞭不知被誰掛在黑板右側,釘子的位置正好適合我的身高;講桌多了一盆鮮花和一杯水,杯柄朝里;學生的桌子左上角整齊地擺放著課前聽寫用的紙和筆;家庭作業正好翻到老師即將檢查的那頁。我為孩子們的細心而驚嘆!當場我大力地表揚了全班同學,并告訴孩子們:“因為你們胸中裝著老師,所以凡事都能想得周到,想得細致。希望你們以后都能像今天這樣,胸懷他人,快樂自己!”
孔子曾說過:“少年居性,習慣之為常。”像遞東西、關門、放拖鞋這些看似平常的小事,關乎到一個人的品格。只有經過長時間的嚴格實踐,恒而慣之,才能使這些小事像吃飯、睡覺一樣習以為常,成為自然。而習慣一旦形成,就會成為支配一個人一生的巨大能量,形成良好的品行。
教育是一個龐大而復雜的系統,它是由無數件小事積累而成的,正像高樓大廈是由一磚一石砌成的一樣。這種觀察到小事的教育才會充滿精神,因為這些關乎他人的小事凝聚著對學生的關懷,折射著教育的智慧。我們應該秉承葉老的教育思想,從一點一滴小事入手,教育孩子在家孝順父母,在校尊師愛生,在社會扶老愛幼、服務他人,使胸懷他人成為一種習慣,最終實現報效祖國的道德最高目標。
(作者單位 吉林省舒蘭市法特鎮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