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感悟”已成為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詞語進入人們的視野。所謂“感悟”,即因感動而醒悟,有所感觸而領悟。是一個情理交融的過程,是感性體驗和理性頓悟的整合。閱讀教學中的“感悟”是學生憑借對語言及其語境的直覺,獲得某種印象或意義的心理過程。
一、創設情境,誘發學生朗讀感悟的熱情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兒童是用色彩、形象、聲音來思維的。”朗讀訓練,尤其是真情朗讀訓練,必須想方設法調動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小學生有意注意持續時間短,單調的閱讀方法只會使學生讀得口干舌燥。要適當地創設情境,創造氣氛,讓學生愿讀、樂讀、爭著讀。如,我在教學《四季》一課“春天”時,就精心創設了這樣的情境:春天來了,草芽兒看見小鳥,如果你就是草芽兒,你會對小鳥怎么說?學生異常高興,紛紛舉手,交流自己的感受,然后讓學生用讀體會,學生讀得起勁,讀出了真情。
在朗讀教學中,教師要創設情境,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進行朗讀,這樣學生才會入情入境,讀出味來。
二、聯系課文內容,體會思想品質
課文中有許多精彩的關鍵句,這些句子有的推動著故事情節的發展,有的高度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內容,有的直接贊頌了主人公的品質,還有的是作者思想感情的真實流露。教學時,教師應運用不同的方法讓學生去讀、體會、感悟這些句子。
例如,《白楊》中“爸爸只是向孩子們介紹白楊樹嗎?不是的,他也在表白著自己的心”。這句話的意思是:爸爸不僅是在介紹白楊樹,更重要的是借白楊樹表白自己的心,表白自己要和千千萬萬的邊疆建設者一樣要永遠扎根邊疆,建設邊疆。作者的爸爸這么說不外乎是借物喻人和托物言志,那么怎樣指導學生去感悟這個句子中所包含的情感和思想呢?首先讓學生聯系上文,弄明白白楊樹是一種怎樣的樹,是在怎樣的環境中頑強生長的,使學生認識到白楊樹高大挺拔、生命力強的特點;接著讓學生質疑作者的爸爸為什么要向孩子們介紹白楊樹;最后引導學生聯系課文感悟這句話所表達的意思。
三、教學設計體現學生的主體意識與語言文字訓練意識
如,朗讀指導貫穿于整篇課文中,強調“邊讀邊思”與“讀中理解”。在讀的形式上,有自讀、范讀、齊讀、自由讀、聽讀、個別讀、背誦,內容上則有讀詞、讀句、讀段、讀全文。同時,邊讀邊總結讀書方法:(1)讀書時抓重點詞品味,能體會作者要表達的感情;(2)讀書時聯系上下文抓重點句理解,能進一步體會作者的感情;(3)讀書時抓重點段反復思考閱讀,就能體會感情,從內容中領悟中心。并讓學生及時將自己的所感所悟,批閱在相應的句段旁,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良好的閱讀習慣。這就是基本的讀中理解詞、句、段、篇的方法,不僅體現了以讀為本,也體現了學生動腦、動口、動手的全面訓練。
四、感悟文本,求新求異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感悟式教學就是要充分實行教學民主化,在承認并遵循感悟材料的客觀性、確定性,養成學生規范性思維品質的前提下,著力激發、鼓勵學生的求新求異思維,對同一語文材料取用不同的視角,嘗試不同的體驗。
如《三顧茅廬》的教學片段:
一生突發靈感,舉手發問,遂引出一段小高潮。
生:老師,諸葛亮會不會是故意睡覺,因為這樣才能考驗劉備有沒有誠心。
師:這個想法有創意,你們覺得呢?諸葛亮是特地考驗劉備還是確實不知道劉備在臺階下等候?
(立時,一石激起千層浪,有的說是故意,有的說是無意)
師:理由是什么?別急,讀讀課文或聯系人物的特點分析一下,也可以討論。
(課堂氣氛又活躍起來,幾分鐘后,小手如林)
閱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為。在讀書指導中,教師應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和體驗。同學們的爭議結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討論的過程中學生的思維之門被打開了,通過自主閱讀讓學生有所思,
有所感,有所“發”,有所悟,這才是最可貴的。
五、在閱讀過程中引導質疑
創新從質疑開始。創新的過程,必然要經歷積極思考。課堂上引導學生在閱讀中多思、深思,并提出問題。學生從多角度、多方面,進行聽讀質疑、合作討論質疑、反顧全文質疑,在理解課文的同時,所提出的問題又逐一得到解決。學生提出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會逐步提高。
六、尊重孩子閱讀的獨特感受和體驗
“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閱讀教學就是學生與文本的對話,學生一定會有自己的獨特感受,他們的朗讀就可以表達自己不同的理解、體會和感受。教師要重視學生在閱讀中的主體性以及獨立性。
七、要遵循孩子的認知特點
教學環節的處理注重由易到難的銜接過程,一股腦地將問題直接拋給學生,讓學生措手不及。有時學生的問題已經回答的較圓滿,老師還是沒完沒了要求學生從更深層次去挖掘、理解。這樣一味地拔高教學要求更是不恰當的。種種問題都是需要教者“蹲”下來,以孩子的眼光去理解課文。
(作者單位 遼寧省盤錦市興隆臺區第八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