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課改的核心理念是“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由此可見,孩子在教育中被擺在了教育主體的位置,不再是被動的受教育者。同時,也強調了教育者應該關注每一個孩子的發展。現在比較提倡的“蹲下身子做教育”,一線教師把“差生”改口稱“待優生”等現象,都是學生地位變化的體現。這也正說明人們真正意識到了在教育中應該充分尊重孩子。
關鍵詞:尊重;教育;翅膀
美國現代心理學家布魯姆指出:“學習最好的刺激乃是對學習材料的發生興趣。”這說明興趣是學習的基礎。立足實踐,我建立了一種以主體性、創新性等為特征的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能力的開放式語文教學模式,使課堂的教學目標、教學過程、教學方法、教學評價等方面都具有開放性。變過去由教師指導下的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和自主活動,讓學生在經歷語文實踐過程中欣賞美、感受美、表現美和創造美,以滿足學生的“自我認知”“自我表現”和“自我發展”的需要。搭建讓學生自主學習的“旋轉舞臺”和“夢想劇場”,使學生的心理素質、協調能力和創新思維都能得到良好發展,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讓課堂真正地“活”起來,讓課堂真正煥發出生命的活力。
一、正確對待孩子的缺失,喚起學生的自信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教師不但要傳授給學生文化知識,還應該教給他們做人的道理。當孩子在人生道路上有了“惑”,有了認識及行為上的偏差時,正確引導他們走出迷惘是教師的責任和義務。
引導學生糾錯是一門藝術,需要耐心與愛心。學生犯了錯誤,既不能聽之任之,也不能一棍子打死,應當理智耐心地注意方法,分析處理。糾錯的方法有很多,如當面指正、個別談話、冷凍法、暗示法、感化法等。也許這些方法不能立即奏效,但不能急于一蹴而就。不管哪種方法,都應該注意尊重學生的個性特點,以鼓勵為主,通過教育,把孩子引向健康成長的方向。錯誤是一筆財富,人總是在不斷地改正自己錯誤的過程中逐漸走向成熟,走向自我完善。學生犯了錯誤,正是把“癥狀”暴露了出來,教師循此才能找到學生犯錯誤的“癥結”所在。因此,無論學生有什么錯誤,教育都應該像陽光雨露,永遠給予學生向上的力量。只要教師有耐心,不厭其煩地幫助他們,不斷地改正學生在成長道路上所犯的一個個錯誤,并逐漸地使他們的錯誤減少到最低的時候,教育的目的就達到了。
二、創設豐富的教學情境,積極推進因材施教
在進行提問時,教師還要注意做到因人而異,如對性格內向,認真吃苦的學生,我則想方設法教給他們活學活用、融會貫通的方法,使他們變苦學為巧學;對性情活潑、興趣廣泛的學生,在教學形式上我組織學生開展課堂搶答、分組比賽、學生講課等多種形式的活動,使學生在學習中有光榮感、成就感,獲得學習的樂趣。在教學中,我盡可能做到教給學生深化知識,夯實基礎的方法,使其變淺學為深學;對學習勤奮、成績優異的學生,我則教給他們博學多思、擴大知識面的方法,使其變學滿為學而知不足;對基礎薄弱、自卑感強的學生,我尤其注意引導他們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教給他們制訂目標、改進策略的方法,使他們能變厭學為愿學。為了避免學困生進行過多的盲目的思考,同時消除學困生由于多次無效的思維所造成的倦怠情緒,我在課堂教學中注重啟發細心引導,抓住新舊知識的相關點由淺入深、由表及里的講解,讓學困生能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識去思考,去判斷推理,不僅使學生達到解疑的目的,而且還能讓學困生把已有的知識形成網絡,融會貫通。通過一定量的訓練,培養他們運用類比、歸納、總結等基本的教學方法,把所學的知識分門別類,聯成一個整體,用知識的內在聯系使學生去掌握和學習知識。
三、尊重學生,給學生積極的心理支持
正確的評價應以激勵性評價為核心。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進行評價。好的課堂,打動人的往往不是它新穎的設計,而是教師的個性化價值引導喚起學生的學習激情,給課堂帶來積極的熱烈的氣氛。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教學藝術的本質不存在于傳授,而在于激勵、鼓舞和喚醒。”因此,課堂評價時,可直接肯定學生:你讀得很有感情。你真會思考。你回答得很有創意,以贊賞的語氣評價學生。注意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在評價主體上采取師生共同參與的交互活動,充分發揮學生的個性,呵護童真童趣,做到教學相長。
語文教學中,學生閱讀課文的過程,實質是對文章的一個“再創造”過程。不同生活經歷、個性特征的學生就有不同的理解和感悟。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允許學生有不同答案,允許學生張揚個性,讓學生充分思考各抒己見,進行創新。
四、用愛搭建是通往學生心靈的橋梁
教育家陶行知說:“誰不愛學生,誰就不能教育好學生。”教師面對的是一個個鮮活的成長個體,任何一次過火的指責,無意的歧視都會給學生的成長帶來心理陰影。處理班級事務時,應謹慎對待,不能簡單粗暴地呵斥和指責,也不能過早地“蓋棺定論”,應以誠相見,循循善誘,消除學生心中的隔閡,盡可能地創設條件,把愛播撒到學生心靈的深處,讓學生對同學、對老師敞開心扉,勇敢地面對自己,奮發向上。教師對學生的愛是神圣的。這種愛是教師教育學生的感情基礎,學生一旦體會到這種感情,就會“親其師”從而“信其道”。愛心,是通往學生心靈的橋梁,是打開學生心扉的鑰匙,是照亮學生未來的燈燭,讓我們創造無私真摯的愛的氛圍,讓孩子們在溫馨、幸福的愛的暖流中茁壯成長。
沒有自主性的學習,學生難免喪失學習欲望,失去學習熱情,更無法奢談什么探究性與創新性。教師要引領學生把被動學習行為轉化成自覺學習行為,從“師道尊嚴”的理念中解放出來,尊重學生的求知欲望。
參考文獻:
[1]趙殊.要重視培養兒童的想象力[J].教育探索,1997(02).
[2]王雨春.怎樣培養學生的想象力[J].小學教學參考,1996(12).
[3]楊紅霞.注意培養孩子的想象力[J].新農村,2008(11).
[4]郭雙映.淺談美術教學對小學生能力的培養[J].魅力中國,2009(10).
(作者單位 江西省贛州市章貢區濱江第二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