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葉圣陶說:“能不能把古來的傳統變一變,讓學生處于主動的地位呢?假如著重在培養學生自己動手改的能力,教師只給學生引導和指點,該怎么改,讓學生自己去考慮,去決定,學生不就處于主動地位了嗎?養成了自己改的能力,這是終身受用的。”。當我讀到葉圣陶老先生關于自主學習的這段名言時,不由得想起了幾年前發生在我和學生間的一件小事。
我在教學完《統計》后,有這樣一道練習題:小明家2009年7月-10月份電表讀數如下:(抄表員每月底去抄表)
小明家第三季度平均每月用電多少度?
我任教的四年級兩個班一共有一百多人,能正確解答這道題的不超過十人,大部分的學生的解答算式是這樣的:(806+942+1024+1112)÷4,平時表現好的也只是這樣列式的:(942+1024+1112)÷3,我使勁地啟發、引導著,“還有不同的解決方法的嗎?”“同學們好好想一想你家每月都是用幾百度電嗎?”……可還是沒有再多的人回答正確。盡管事先我有所預料,但這樣的結果仍讓我驚訝與不解,面對一個個高高舉起的小手我茫然而不知所措。心中不由得產生了“是什么原因導致學生不能正確的解答這道題目呢?”這樣的疑問,我冷靜一下后,問:“同學們知道電表的度數怎么讀嗎?”“你知道你家一個月大約要用多少度電嗎?”看著學生一臉茫然的樣子,我努力克制著心中的“怒火”,想想他們本不是不會解答這題。缺乏生活中電表讀數的實際體驗以及對普通家庭一個月用電量多少的常識性認識才是導致學生無法解決這一題目的真正原因。我沒有再為這道題糾纏,心中閃過一個念頭:何不讓學生自己去發現、解決這個問題呢?
于是,當天下午學生多了一個家庭作業,讓他們先回家仔細觀察電表的刻度,和家長一起學會讀電表度數并明確7月至10月的電表讀數所表示的意義,然后重新完成這道題目。
第二天一早,學生帶著自己調查的電表讀數來到教室時興奮不已,有幾個學生一大早就在我的辦公室門口等著,我一到就圍著我講。對自己用(806+942+1024+1112)÷4算出小明家一個季度要用3884度電感到好笑。我走進教室看著一個個躍躍欲試的樣子,心里甭提有多高興,我知道學生已經找到了解決方法了,也為昨天沒有亂發脾氣而暗自慶幸。此時不用我多講,學生自個就迫不及待地站起來進行更正。于是我順勢利導,讓學生說明不同的方法,就連平時不愛發言的王曉明也把手舉得高高的,然后還講出了(1112-806)÷3=102(度)的最簡單的方法。
最后我還讓學生談談這次經歷的感受,學生都認為:數學和生活的聯系是多么的緊密呀,自己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是多么高興的事呀。
是的!只要教師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觀念,善于抓住身邊的現實性、趣味性強的小事,讓學生自己結合實際去解決問題,就能培養學生用數學的目光去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就能養成學生自我反思、自我糾正、自主發展的行為習慣,就不會出現一個普通的家庭一個季度要用3884度電的常識性錯誤。
(作者單位 重慶市萬州區紅光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