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在課堂上,教師關注的中心始終應是學生。”當前,“以學生的學習和發展為本”的教育理念已深入人心。但不可否認,“穿新鞋走老路”的現象依然存在。這就要求需要教師更多地關注學生,更多地關注學生的學習。
一、關注學習興趣
教師在課堂上關注什么?首先要關注學生學習的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沒有興趣就沒有學習。”學生因對所學知識有興趣才會積極參與,積極體驗,積極思維,才有創新,學習才會有效。
1.尊重學生——興趣因尊重而產生
充滿童語和歡笑的課堂總讓人如沐春風。孔子教育學生是很少疾言厲色的,他通常是用緩和的、因循誘導的、跟人商榷的口氣,本著平等和理性的態度去尊重每一個人。在這樣的課堂氣氛中,學生才能對所學知識感興趣,暢所欲言,積極參與,豐富學習體驗。
2.創設情境——興趣因入境而產生
借助學生特有的生活經驗,啟發他們張開想象的翅膀。無論是興趣還是激情,總是在一定情景中產生的,如,老師有意識地設置一些情境,必將引起學生的高度注意和廣泛參與,進入“心求而未得”的境界,提高教學效率。
3.誘發想象——興趣因想象而產生
低年級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是識字。傳統的、枯燥的識字方法使學生對識字失去了興趣。此時,我們不妨試著讓學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如,教“照”,學生說太陽出來了,一個人拿著一把刀,在方方的石頭上磨,磨呀磨呀,頭上出汗了,汗水滴在地上,一滴,兩滴,三滴,四滴。多有趣的畫面,這個字學生就已經牢牢地印在腦海里。發揮想象,生字就不再是一個個冰冷的、沒有一點活力的鉛塊,而是充滿生機和豐富內容的可親可敬的小精靈。學生帶著濃厚的興趣進行創作,一個個字是從心田里流淌出來的,充滿童心童趣。
4.聯系生活,興趣因豐富而產生
生活是學生學習的大舞臺。一個理想的語文老師,就應該像一個優秀的導游,能夠帶領學生在文本的字里行間和豐富的生活中走個來回。如,在教一年級下《識字1》梨花、杏花和桃花時,學生對梨花和杏花不太熟悉,杏花和桃花有什么不同,也不明白。我選擇利用多媒體教學,一幅幅詩一樣的畫面,帶給他們的不僅是愉悅的心情,還是快樂的回憶,學生放飛想象,由文本又聯想到生活,入情入境,鮮花爛漫的情景浮現在學生的腦海,美好的意境,陶冶了學生的審美情操,學生由衷地喜愛春天,喜愛生活,喜愛語文課。
二、關注質疑問難
愛因斯坦說過:“發現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也要求學生:“對課文的內容和表達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問,并能運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討疑難問題。”教學中,教師要鼓勵學生質疑問難,保護和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促使學生進行探究式學習。
1.鼓勵質疑
首先要讓學生敢于提問,要破除學生怕提問、怕師生嘲笑的心理疑慮,讓學生大膽地提問,毫無顧忌地問。凡是提問,不管好與壞,不管對與錯,都要給予肯定和表揚。學生之間存在著差異,在質疑問難時,他們往往不能提在點子上、關鍵處,教師應以鼓勵為主,消除學生的畏懼心理,激發他們質疑問難的熱情。
2.精心指導
要培養學生的質疑問難能力,不僅要激發學生質疑的興趣,還要引導學生如何質疑,如何把握時機,積極質疑探究。如在預習中提倡學生“不提問題不讀書,讀書必發問”,讓學生將初步自讀課文過程中不懂的問題記錄下來。再如,引導學生從課題入手,抓住題目中的關鍵詞提出問題。又如,在閱讀中指導學生抓住文中重點詞語、句子或段落質疑,從而更深入地理解課文。
三、關注朗讀感悟
朗讀在語文閱讀教學中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新課標明確指出:朗讀的訓練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也是閱讀教學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訓練。這就要求在閱讀教學中必須重視學生品讀感悟能力的訓練和培養,不斷提高學生的閱讀水平和能力。
1.多讀多練,逐步提高朗讀水平
(1)多讀是關鍵
“多讀”是理解文章的一種有效手段,是閱讀教學的重要內容,更是體會語言的有效途徑之一。這里的“多讀”主要有兩方面的含義,一是指閱讀的總量要多,主要從閱讀的內容和閱讀的時間來說;二是誦讀的形式要多種多樣。
(2)讀練要結合
進行朗讀訓練時,既要忌空洞說教,機械重復,又要忌片面統一和評價單一。教學中,教師要選擇好訓練點,設計好訓練方式,并注意訓練方式的多樣化和課內課外的結合,做到賞析、聯想、想象、朗讀、默讀、背誦等綜合訓練相結合,使學生不但能感受到文字的美,更能積累語言,達到閱讀、積累的目的,也能為今后的學習打好基礎,作好準備。
2.會讀善思,提高閱讀感悟能力
(1)會品讀
品讀是培養語感最主要的方式,品讀最重要的是重“情”。教學中,要努力挖掘語言的情感因素,從“情”入手,做到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句不離篇,篇不離情,引導學生在讀中細細品味、揣摩,讀懂了什么,讀出了什么,好在哪里,怎樣才能讀出情感,讀出自己的感受,讀出豐富的人文內涵。這樣邊讀邊品,由點到面,逐步深入。
(2)會思考
“學面不思則罔。”“好學深思,心知其意。”“熟讀深思。”這都是強調思的重要性的。語文教學中必須重視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教師要教給學生基本的思維方法,尊重每個學生的獨特體驗,讓學生學會思考。學生只有樂思,會思,善思,讀與思結合起來,才可能真正成為閱讀學習的主人,自己的閱讀能力才能真正地得到提高。
四、關注讀寫結合
語文教學,讀和寫向來是比翼齊飛。讀寫結合是以文章為載體,從文章的內容出發,設計與之相關“寫”的訓練,使閱讀、寫作、思維訓練三者融為一體,通過以讀帶寫、以寫促讀的讀寫訓練,學生的思維得到發展,能力得到提升。因此,讀寫結合的訓練在整個語文教學環節中是尤其重要的。
1.隨文練筆式——關注文本中可隨堂訓練的“寫點”
隨文練筆是一種即時性的讀寫結合,寫的內容和形式多由文本中隱含的“寫點”決定,充分發揮文本以讀促寫的教學價值。依據文本在隨文練筆中起到的不同具體作用,又可以分為以下幾種情況。
(1)形式模仿
如,句式訓練、構段練習等。在低年級主要表現為短語和單句的寫話練習,中年級主要是典型句群和段的練習。
(2)聯想補白
有些文本就像中國畫一樣有留白的地方,這些地方留給了讀者聯想和想象的空間。作為作者,這種留白是表達的藝術體現;作為讀者,在留白處展開聯想和想象,是對文本的再創造;而在課堂上,有效利用留白引導學生進行聯想和想象,不僅是閱讀方法和能力的訓練,同時也是讀寫結合的契機。
(3)想象續寫
有些文本的結尾常給人意猶未盡的感覺,這正好可以作為課堂上實施讀寫結合的契機。
(4)抒寫感悟
閱讀是一個與文本展開充分對話的過程,當閱讀對話真正觸及心靈時,“感悟”便成為必然的產物。課堂閱讀教學中,交流感悟是對話的一個重要方面。教師適時引導學生交流感悟,并將感悟寫下來,這是讀寫結合的一種常見方式,既能豐富學生的思想,發展學生的思維,又能提升學生的表達能力。
2.生活溝通式——關注文本內容與學生生活經驗和情感體驗的溝通
這種讀寫結合的方式,讀是寫的觸發點,因為讀的內容而觸發了表達的愿望,順讀而寫,自然而然。這種讀寫結合,重點關注的是課文內容對寫的欲望的觸發,關注的是學生表達的需要,不一定強調對課文寫法的習得與模仿,盡量放開學生的手腳,讓他們把自己的故事和感情抒寫出來。例如,學習“中外童話”專題,學生大量閱讀了童話故事后,自然會產生編寫自己的童話故事的欲望,這時就讓學生放飛想象,自由暢想,編寫自己的童話。至于童話的特點和表達方法,學生能在閱讀中悟出多少是多少,在習作中能體現多少是多少,不必責備求全,更不必人為地拔高要求,以免因噎廢食,損傷了學生寫的積極性。
3.策略運用式——關注表達方法,尤其是謀篇布局方式的遷移運用
這主要是中高年級運用較多的讀寫結合方式。保證這類讀寫結合的有效性,教學中就要抓住課文中能“以讀促寫”的內容,引導學生揣摩、體會文本表達上的特點和方法。如,教學《小橋流水人家》,在體會文章表達作者熱愛家鄉的思想感情的基礎上,再讓學生說說是從文章中的哪些地方體會出來的,學生自然習得了運用具體景物、事情表達思想感情的寫作方法。在習作時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運用這一表達方法,以讀促寫便落到了實處。
總之,只有立足于學生的“學”,讓課堂成為學生的“學堂”,課堂才有現場感,才能真正激發學生的參與意識、思考意識、展示意識,才能真正使學生的語文素養得到發展。
(作者單位 浙江省江山市壇石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