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學科學這門學科是以科學探究為學習方式、以培養學生綜合科學素養為目標的重要課程。小學科學的課外實踐作業體現了科學這門課程的特點,以動手為主,幫助學生通過實踐與課外體驗,加強課堂上科學知識的了解,提高他們的科學認知度,讓他們更好地理解科學,提高科學應用能力。
關鍵詞:小學科學;課外作業;實踐;分析
大多數小學生在課堂上聽過了的知識轉眼就忘記了,看過了的知識卻可以記住,而動手做過了之后就融會貫通理解了。科學就是這樣一門需要學生動手去親身體驗探究的學科。教授小學科學的教師應該在學生課堂之外布置一些課外作業,讓學生增強他們在課堂上學習的科學知識的理解,將課堂講解和課外探究有機地結合起來,才能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開發學生的創新能力,實現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
一、課堂實驗的延續
現今大多數小學科學課堂上都有一些常見的道具,比如地球儀之類的道具,教師在進行講解的時候,可以利用一些道具對當下的課題進行示范和講解,可是這樣就限制了學生自身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所以教師應該在課題的講解與示范完成之后請一些學生在講臺上親手實驗,更要為學生布置任務,讓他們自己回家利用家里有的一些道具來進行實踐活動,加深學生的理解,最后讓有興趣的學生還可以將實驗結果記錄下來,寫一些實驗日記。
二、調查任務型活動
小學生都有好動的特點,教師在小學科學動手實踐性很強的課上就可以利用學生這一特點來幫助他們學習。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對學校的花草樹木進行觀察、調查、記錄、統計、分析等。例如,對校園內鮮花的顏色的調查、學校有哪些植物等等。教師也可以布置一些學生自主完成的課外作業,比如,這一周時間內月亮幾點出現,或者這周的天氣、雨量等等,然后讓學生進行統計,制作成一個表格,然后自主分析。這樣的學習方式不僅讓學生提高了自主學習的興趣,更加增強了學生的創造能力,開發了他們的創新性思維。
總而言之,科學學習是一個由師生共同配合、教師引導學生、學生自主實踐的過程。教師應該賦予學生大膽創造和思考的空間與時間,將大部分的學習過程交由學生來安排,賦予他們自由發揮的權利,使學生開闊眼界、發散思維、陶冶情操和增長見識。
參考文獻:
孫偉鋒.淺談小學科學課外作業的設計[J].新課程:小學,2012(2):48.
(作者單位 吉林省長春市寬城區自立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