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第一課時往往是學生對新知識的渴望最強烈的時候,教師在選擇教學內容和教學策略時要把握這一時機,要調音定調,彈好前奏,夯實母語學習的基礎,讓第一課時較有實效。
關鍵詞:第一課時;閱讀教學;教學目標
閱讀教學長期存在著的一個問題是:如何對文本進行分課時教學?很多老師感到茫然。那么如何確定分課時的教學內容呢?有人認為,第一課時應該上好基礎性的內容,比如,生字詞,讀通讀順課文,了解課文大意,達到淺嘗輒止即可。有的觀點認為,第一課時就是要精讀,深入作者情感內心,與作者產生共鳴。
一、教學目標要簡明
一堂課扎扎實實地解決一兩個切實需要解決的問題。教師要對教材、教學內容進行深入研讀,發現那些對學生真正有用的“核心知識”。第一課時所出現的問題往往是課文學習的重點難點,教師可以通過引領,設置多元的課時目標,以問題的形式出現,讓學生通過解決問題,掃除預習過程中的障礙。再通過課件,讓全班學生學習,解決余下的問題。最后將教學目標歸結為幾個大問題,使第二課時的教學能更加順暢。在學習課文時能讓學生和作者產生共鳴。
二、新課的導入要簡約
簡約的導入要“牽一發動全身”,牽引整個教學過程,激起學生的興趣,把學生引入文本情境,接觸到文本的精神內核。如,教學《學會查“無字詞典”》,教師先板書課題,齊讀課題后問學生:“這個課題中藏著兩個謎,你們知道是什么嗎?”學生思考了一會兒,說:“詞典怎么會無字呢?無字詞典為什么要加上引號呢?”教師接著說:“是啊,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讓我們一起來讀課文,揭開這個謎底吧!”這樣簡約的導入,不僅激起了學生的興趣,而且直接切入了文章的核心。
三、初讀要講求實效
初讀并不只局限于要學生“讀準確、讀通順”,也不應該只局限于教學生認讀生字詞,而是要引導學生認真閱讀文本,提出富有挑戰性的問題,發現其核心價值的精妙之處,從而引導學生縱觀全篇,潛心會文。還可以教給學生閱讀的方法,讓學生少走彎路。
1.從課題拓展開去,引導學生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
如,教學《小稻秧脫險記》,初讀課文后,讓學生找出題眼:“脫險”,再圍繞“脫險”,說說課文告訴了我們哪些問題。學生討論后教師引導歸納為:(1)小稻秧遇到什么危險;(2)小稻秧怎樣脫險。然后,教師讓學生再讀全文,邊讀邊思考,結合課文中的句子,連貫地回答上述兩個問題,并說說課文的哪些部分講的是“遇險”,哪些部分講的是“脫險”。這樣,以課題為契機進行挖掘,既引導學生在初讀中抓住了課文結構及要點,又激發了學生對初讀課文的興趣。
2.從關鍵句、關鍵詞拓展開去
引導學生感知全文。如《北大荒的秋天》一文,教師可以這樣指導初讀:“同學們都很愛讀書,但愛讀書更要會讀書。有位專家說‘會讀書的人能把一篇文章讀成一句話’,你們想不想成為會讀書的人?下面請輕聲讀課文,想想這篇課文能用文中的哪句話概括出來。”學生找到中心句后,教師進一步誘導:“還有一句話說,‘讀書的更高境界是把一句話讀成一個詞’,從這句話(中心句)里你能讀出哪個詞?”這樣引導學生從提煉中心句到提煉關鍵詞,既讓學生初步感受到了文章的主旨,又教給了他們高效的讀書方法。
3.填表,理清文章脈絡
初讀時,讓學生邊讀文邊填表,是幫助他們把握主要內容,理清課文脈絡的好方法。如《北大荒的秋天》,可讓學生在初讀中完成填表。
圖表的最大優勢是一目了然,能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第一課時的教學貴在簡潔,貴在樸實。我們要“學會有選擇地放棄,追求深刻的簡單”,讓第一課時也精彩。
(作者單位 福建省福鼎市貫嶺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