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作為小學階段開設的一門基礎課——品德與社會,以培養學生優秀的道德品質、敢于探究的精神為目標,在小學階段的課程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通過結合小學品德和社會課的特點,結合開放式教學、創新教學和信息技術與大家共同探討如何實現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的有效教學。
關鍵詞: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成效
小學階段的品德和社會課是一門以兒童生活為基礎的,促進學生形成良好的品德并實現學生社會發展的綜合性課程,對實現小學生的全面發展有著重要作用。與其他學科不同的是,小學的社會品德課有著自己的綜合性、開放性、實踐性的特點。所以,只是依據考試的成績是看不出學生學習的效果的,關鍵在于能讓學生領會到如何說、如何做。
一、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的特點
1.綜合性
小學品德和社會課的內容十分廣泛,包括了經濟、政治、歷史在內的多種學科知識,涵蓋了品德教育、勞動教育、社會教育和科學教育等多方面內容,它猶如一個生活萬花筒,為學生呈現出一個五彩繽紛的世界。作為學校教學的主體,特別是對于品德和社會的課程來說,教師在教學的過程當中要時刻謹記以學生的認知和親身體驗為主,不能簡單地對學生進行灌輸式的教育,應該鼓勵學生善于從多個角度發現新問題,幫助學生在輕松的課堂氛圍中實現對世界的認知。
2.開放性
小學的品德和社會課富有時代性,反映了當代生活的各個方面。課本也向學生提供了生動有趣、富有挑戰性的學習素材。在類別上有的側重認知,有的側重情感體驗,有的側重欣賞和理性辨析,具有很強的開放性,這對于訓練小學生的思維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通過這門課程的學習,不僅能鍛煉小學生的認知能力,更能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
3.實踐性
小學的品德和社會課以兒童為對象,內容豐富多彩,并且貫穿了大量的社會實踐活動,與學生的社會生活息息相關。課程即生活,生活即課程。所以說小學的品德和社會課程有著很強的實踐性,教師在日常的課堂上也應該注意結合本課程的實踐性,帶領學生走出課堂、走向社會,開闊學生的眼界。
二、提高品德與社會課教學成效的幾點思考
1.開放性教學的應用
傳統的品德與社會課教學是在教室內完成的,主要是以老師在課堂上的講授為主,從而缺少了讓學生暢所欲言的機會,更談不上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而且隨著學生年齡的增長和年級的升高,小學階段的學生其認知水平也在不斷地提高,尤其是五六年級,學生已經具有較高的認知水平,對于每一篇課文,經過教師的指導與自己的努力,能夠有一個較全面的理解和較準確的把握。為了能讓學生對品德和社會課的基本內容和精髓有更加深刻的理解,教師可以把讓學生自己講課文的形式呈現在課堂上,鼓勵學生從多個角度去闡述自己的理解,這樣通過學生自己的融會貫通,再加上課堂上學生的講解,一定會有更加深刻的理解。而且涉及一些課外活動的時候,教師還應該積極地組織學生去戶外進行實踐,以此來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
2.創新性教學的應用
創新教學是指遵循創新規律,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創新思維、創新能力,提高學生的創新素質為目標的教學。創新教學作為一種先進的教學思想和教學模式,可以說是廣大小學品德與社會課教師主動應對時代的呼喚與挑戰的理性選擇,同時也是小學品德與社會課教學改革的方向。要實現小學品德和社會的創新教學。首先要為學生開拓思維的空間,同時也要為其創設思維活動的氛圍。然而這僅僅是個起步階段,任課教師還應該根據小學品德和社會課的課程特點和教學內容,遵循從簡單到復雜、循序漸進的原則,創新教學手段,合理地設置課堂的結構,創設生動和諧的課堂氣氛,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始終處于積極主動、互相啟發和互相交流的狀態,讓學生的思維能夠展開想象的翅膀,同時發揮創新的潛能,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進而實現課程的教學目的。
3.信息技術的應用
隨著我國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化發展,把先進的信息技術與小學的品德與社會課教學進行有效的整合和多角度的溝通,已成為品德與社會這門課程教學改革的必然趨勢。在小學階段的品德與社會課教學中,有效地運用信息技術的聲感、形感、動感優勢,構建出更加適合道德教育的學習環境,為小學品德與社會課注入新的生命力和創造力,使枯燥的道德教學內容變得有聲有色,感知過程活靈活現,不但能調動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而且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在講到我國的傳統節日的時候,老師可以課前先準備一些有關節日的Flash動畫和音樂,在課堂上進行播放,這樣不僅寓教于樂,讓學生在歡快的氣氛中完成課堂教學任務,更會因為這些生動形象的教學方式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
參考文獻:
[1]楊凌富.開放式教學在小學品德與社會課中的運用[J].科學咨詢:教育研究,2013(06).
[2]吳潤貴.小學品德與社會課創新教學初探[J].當代教育論壇,2010(05).
(作者單位 江蘇省徐州市豐縣首羨鎮王大莊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