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學生的年齡決定了他們喜歡新奇有趣事物的階段特點,所以針對學生的數學教學應該是以激發興趣為主。新課改提倡挖掘生活資源,結合生活去進行教學。教師要具有一雙慧眼,善于在教材中尋找生活化的教學素材。
關鍵詞: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效果
基礎教育階段的新課改已經實施很久了,在實踐中取得了很大的成績,為我國的基礎教育發展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新課改提倡挖掘生活資源,結合生活去進行教學,讓學生感受生活中的數學知識,是新課改實施的重要理念。小學數學的知識含量不高,但是對于小學生而言,學習起來依然是較為枯燥和乏味的。怎樣使小學數學的教學更具有趣味性,聯系生活實際,使教學和學習生活化,就需要教師認真思考、合理安排。
一、在新課導入中營造生活氛圍
小學生的年齡決定了他們喜歡新奇有趣的事物,所以針對學生的數學教學應該是以激發興趣為主。尤其是剛上課,很多學生不能將自身的注意力由課間的游戲集中到課堂上來,交頭接耳、搞小動作的現象時有發生。因此,從這一層面上來講,教師如何抓住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對整節課的教學都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生活是一切知識的源泉,尤其是小學數學,更是與生活密切相連。教師如果能利用生活知識,為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氣氛,使學生感受到生活中的數學和數學中的生活,那么教學效果的提高就非常簡單了。
如,教學“認識人民幣”一課時,我采取了這樣的導入方式,給學生展示一個生活中的場景:一個商場里,有人看商品,有人付款。然后讓學生觀察這個短片,發現了什么問題。引導學生觀察購買物品需要什么?這樣熟悉的場景,馬上就激發了他們的興趣,興致勃勃的勁頭讓教學氣氛非常濃郁。教師實時出示課題“認識人民幣”,開始新課的教學。在應用題的教學中,尤其是三部應用題教學,對學生而言,較有難度。我同樣采取了生活化的導入方式,以孔融讓梨的故事開頭,學生聽得津津有味。然后教師話鋒一轉,有一個小朋友想把一只蘋果分給爸爸媽媽、奶奶和自己,而且要分得一樣大小,該怎么分呢?你有辦法嗎?學生議論紛紛,提出自己的辦法,這時教師出示課題,揭示新課的教學內容。采取這樣的生活化導入方式,更容易讓學生接受并激發其興趣,從而產生更高的教學效果。
二、在教學過程中實施生活化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強調“小學數學知識體系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教師應當在尊重小學生實際認知規律的基礎之上,將教學內容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緊密聯系起來。”蘇教版教材中,安排了很多的生活化內容,深刻地體現了生活化教學的理念。所以,教師在教學中要充分利用這些理念,挖掘生活中的教學資源。數學的學習是一種邏輯思維占主導的學習活動,因此,對于小學生而言,顯得枯燥乏味。這需要教師具有一雙慧眼,善于在教材文本中尋找生活化的教學素材。怎樣將教學內容利用生活化的素材使其更加豐富多彩,需要教師在備課階段認真研究,制訂出科學有效的教學設計來,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如,在教學“長方體的認識”時,我在上課時采用了魔方演示的方法,另外課前我還布置學生用鋁絲或者鉛絲自己做一個正方體,也可以在生活中的包裝紙盒中尋找正方體。上課時學生展示自己搜集的物品,在實物的觀察中,學生清楚地看到正方體各個面和各個邊之間的關系,從而建構更加深刻的烙印,形成正方體的概念。理解正方體是由六個正方形圍成的立體圖形及其長方體面、棱、頂點三個方面的具體特征。生活中學生對正方體的物品司空見慣,只是沒有提升到理論的高度來理解,通過這樣的實物感知,親歷知識的形成圖示,學生的學習效率大大提高了。
三、在練習中實施生活化
數學中的練習環節,是對新知識的鞏固。每一個有經驗的老師都十分重視練習環節的教學設計。練習還是理論聯系實際的機會,學生用所掌握的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具體問題,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新課結束后,學生要進行一次反芻,將剛剛學到的知識進行整合和應用,這一目標的實現,就依靠練習環節來實現。教師應該認真設計練習內容,圍繞新課的知識點進行設計,通過練習情況的反饋,掌握教學中的疏漏和學生學習的情況,然后在總結練習的過程中進一步講解,給學生留下更加明晰的印象。
例如,“認識人民幣”一課的練習,我設計了一個小品,讓學生扮演文具店的售貨員和顧客。通過購買本子和筆,付費、找余錢等過程的演繹,給學生更加鮮明的人民幣的印象,建構更加清晰的知識圖示。學生對人民幣的樣式、用途、金額等都有了一個鮮明的認識,更加有效地鞏固了剛剛學到的知識。
生活化教學在小學階段是最有效果的教學方法,學生熟悉生活,教師要在學生熟悉的生活中尋找數學教學的資源,幫助學生建構更加深刻的知識圖示。在一節課的幾個環節中都可以實施生活化教學,如,新課導入、新課教學、鞏固練習。總之,能夠進行生活化教學的環節都應該進行生活化的挖掘,給學生營造更加濃郁的學習氛圍,提高教學效率和學生的學習效率。
參考文獻:
[1]于芳.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現實性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2.
[2]葉仁波.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現實性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2.
(作者單位 江蘇省鹽城市響水縣南河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