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看過一份關于《影響考生高考成績的因素》的調查報告,令我大吃一驚,調查結果顯示最影響成績的首先是高考時的狀態,第二是學習習慣,第三是解題策略方法,第四是身體狀況,第五才是學科知識。
這篇調查對我感觸很深,那我該如何教好低段的數學?教學生些什么?如何為學生的可持續發展打好扎實的基礎?
重新審視自己的課堂,我雖不能給學生一片藍天、一個舞臺,但我可以給學生一塊搭石,讓學生能順利地趟過來,能拾級而上。下面我就從課堂環節的課始、課中、課尾、課后入手,談談在新課程背景下如何給學生一塊搭石,構建“輕負高質”課堂。
一、口算擠進課堂
計算能力是低段數學教學的首要任務,然而現在學生的口算能力普遍較弱。教師關注更多的是情境的創設、例題的講解、練習的設計,疏忽口算練習。我的做法:下課翻開口算訓練本、壓上筆、做好一切課前準備,預備鈴一響,學生跑步到教室門口快步走到座位就開始做口算,等正式鈴響,其他班叫老師好,我們班口算已經做好了。好處:(1)學生非常有成就感,別人什么都沒做,我們已經將口算做好,為學生贏得了時間并深刻體會到一分鐘的價值,從而更加珍惜時間;(2)課堂組織的好方法,能從下課動態很快切換到上課狀態,為師生調整好狀態奠定良好基礎;(3)教師隨時掌握學生計算的速度和正確率。
二、草稿發揮價值
草稿的價值就在于體現學生在掌握一些技能所經歷的探索、猜想、推理等過程。正如日本教育家多湖輝說:“草稿紙是思考過程的履歷表。”草稿紙運用得好,可以大大提高學習效率。然而我們的教學卻不是這樣。在我們學校教學“開放月”活動中,我總共聽了8節數學課,詢問了部分同學的解題思路和計算過程。學生都是含含糊糊說不上來,原來學生解題的靈感在做題時閃現,可隨著解題過程的結束便銷聲匿跡,再也想不起來了。于是我又去翻閱了幾十個學生的草稿本,結果讓我大吃一驚,學生居然沒有幾本像樣的草稿本,即便有也很不規范、不科學。在演算時教師只重視對學生說打好草稿,而沒有重視去看學生的草稿。從而造就了學生打草稿時亂寫亂畫,字跡潦草,甚至連自己也難以辨認,有的學生更是找不到自己剛剛打的草稿在哪兒。更多的學生在廢紙角上打草稿,在書本的封面及頁面上打草稿,甚至有的學生在自己的手掌上……對照新課程,反思我們的教學,正是由于我們過分重視作業、重視考試的成績,重視學習的結果,而忽視了這些結果的習得過程。學生身邊的好朋友“草稿本”卻并沒有得到該有的重視,我們的教師和學生視“草”如草。基于這種情況,教師應規范“草稿本”的運用,使草稿本發揮其應有的價值。在教學過程中,我們不能再“草待”草稿紙,而要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打草稿”的態度;確立正確的目標,養成良好的“打草稿”的習慣;運用科學的方法去“打草稿”;跟進“打草稿”的行為。這樣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才會獲得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三、每日一題征解
就是每天出一道數學征解題,供學有余力的學生選做。征解題可以是教材問題的拔高,可以是身邊的精彩數學問題,可以是切合時宜的數學趣題。多數學生對每日一題很感興趣,哪天沒給出征解題,學生就“若有所失”。征解題也可以由學生先提供給教師,教師簡單評判或修改后署上學生的名字公布。忙時,只要在布置作業時添加思考題一道,自覺的學生、家長會督促的學生自然會執行,一天一道,一月30道,一年幾百道,收獲不小。
四、作業限時增效
提高解題速度,是數學作業的一項基本功,一些學生考試時感到時間不夠用,這與解題速度慢有關。因此,我要求學生要有效率感,提高單位時間的作業量,你若平時做數學作業一般需要40分鐘,就給自己一個指令:今天做作業,節約1分鐘。學生去做了,結果發現節約的可能不止1分鐘,也許是幾分鐘。經常進行限時作業訓練,必有好處。
五、檢測統計到位
每次單元小測或考試,我讓學生對自己的錯題進行統計,讓課代表設計一個表格,橫向為題序,縱向為學生姓名。交給學生填完表后,橫向一看,每個學生的丟分情況一目了然;縱向一看,每種題型的丟分情況一清二楚。有了這些統計數據,講評起來就更有針對性。
(作者單位 浙江省麗水市蓮都區中山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