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與社會》課程是在小學中高年級開設的一門以兒童社會生活為基礎,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的綜合課程。
這門課程是根據小學中高年級學生的社會生活范圍不斷擴大的實際情況,認識了解社會和品德形成的需要,以兒童的社會生活為主線,將品德、行為規范和法制教育、愛國主義教育、集體主義教育和社會主義教育、國情、歷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環境教育等有機融合,引導學生通過與自己生活密切相關的社會環境、社會活動和社會關系的交互作用,不斷豐富和發展自己的經驗、情感、能力、知識,加深對自我、對他人、對社會的認識和理解,并在這個基礎上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形成基本的道德觀、價值觀和初步的道德判斷能力,為他們成為具備參與現代社會生活能力的基礎,能夠適應社會,成為具有愛心、有責任心、有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
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改變了過去偏重知識傳授,忽略能力和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的教學觀念,通過多種教學活動和手段,幫助學生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形成積極的生活態度,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提高適應和參與社會的能力,掌握必備的基礎知識,以達到既傳授知識,又教會做人的目的。
但是,就小學中高年級這個年齡段的孩子而言,他們不僅從自己的世界出發,用自己的眼睛觀察社會,用自己的心靈感受社會,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會。其品德的形成也受著家庭、社會等諸多因素的制約和影響,甚至這樣的制約和影響有時會勝于學校的課堂教育。我們不妨從下列實例中略見一二。
學校號召學生為本校生病的學生自愿捐款,學生在校剛聽到消息時,積極性特別高,但回到家里與家長說及此事后,卻遭遇一盆冷水:“捐什么捐,比咱們有錢的人多得很,讓他們捐吧。”試想,有了家長這樣的灌輸,孩子在成長的路上,若想成為一個有愛心、有責任心的人會遇到多么大的障礙啊!
走出校門的學生和在校內時表現不一致,在校時努力學習,遵守紀律、文明懂事。出了校門,乘公交時,與老人搶座位;和小伙伴玩耍時,滿口臟話;外出旅游時,隨處刻字。
在家里的表現和在學校的表現不一致。在家里是個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小皇帝,是個不堪入目的邋遢鬼,是個一手遮天的小蠻橫;在學校卻表現的勤快、講衛生、通情達理。而當老師把這些反饋給家長時,有些家長卻不以為然,甚至認為是老師對孩子有偏見。
除了家庭對孩子的影響之外,社會因素對孩子的影響也不容忽視。媒體、網絡、社會生活中的不良現象,都會左右著世界觀剛剛形成的他們。
綜上所述,我們不難看出,學生在校接受的教育有時卻被家長不良的影響或一些社會現象的影響抵消了。這就出現了所謂的5+2=0甚至5+2<0現象。
所以,讓學校、家庭、社會共同行動起來,共同做孩子的表率,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他們,使他們在世界觀形成的初期定準位,為他們順利成長,為他們具備參與社會生活能力的有愛心、有責任心、有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人夯實基礎,是非常必要的。
細而言之,進一步規范學校教育,加強教師的表率作用,提高家長的綜合素質,采取有力措施制約社會不良因素對孩子的影響,會有利于杜絕《品德與社會》課教學中5+2=0現象的出現。
不言而喻《品德與社會》課的實效不能只停留在對學生感情的熏陶上,更要能促使其轉化到行動上,試想:一個智商極高的人沒有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沒有愛心,沒有責任心,與社會為敵,與人民為敵,那么他所擁有和具備的知識和技能又有何用呢?沒有知識的人是次品,那么品行、道德敗壞的人就是廢品了。無論就學校、家庭、社會而言,出現了次品或廢品都是無法彌補的,我們應該培養出德、能等諸方面均合格的優質品,這樣我們才是成功的。
(作者單位 吉林省舒蘭市天德鄉學校小學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