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學數學學習主要是培養習慣,所以需要教師科學引導,把握概念的講解方式、非智力因素的正確開發、計算能力的培養。
關鍵詞:概念;教學尺度;非智力因素;計算能力
小學數學的授課,應十分重視課堂教學,因為學生年齡比較小,對數學還沒有形成深刻概念,自我學習能力較差,需要教師的大力引導。所以,教師能否正確處理小學課堂教學中的幾個主要因素,決定了小學生數學基礎的積累。
一、把握概念教學尺度,幫助學生步入數學殿堂
總體來講,數學還是具有抽象性的,但在低年級,大部分是具體的,比如數據,加減法,能用可直接感知和重復教學來達到教學目標。而從四、五年級起,數學的抽象程度加大,需要學生理解的要領逐步增加,要讓四、五年級學生掌握這些抽象的概念,確實有一點困難。但只要把握好尺度,用好方法,抓住兒童的心理特征、學生的積極性,深入淺出地講解概念,學生學習數學概念的效果就會很好。
比如,在講“長方體和正方體積”時,如果用文字講解,就顯得枯燥無味,容易讓學生分散注意力,掌握效果不會很好。大部分學生會一知半解,似是而非。我采用了演示法,一是分別拿出兩種實物,比如木塊、盒子等,再分類對比,將長方體的實物和正方體的實物先進行分類,再對比,這樣一目了然。接著再讓學生思考,找長方體和正方體之間的關系,在學生理解的基礎上,再理性講解定義,總結兩者的不同和關系。這樣,既認識了兩種物體形狀,又掌握了規律,效果很好。
其次,在講清概念的含義的同時,還要選擇有代表性的練習題讓學生自己動手練習。在小學數學文本中都有練一練這個環節,一般在每個章節后面都有,也就是說每節課都可以進行這樣的練習。由于這樣的練習是在一節課的時間內進行的,所以在講完一個概念之后,就指導學生反復閱讀教材,要求學生逐字逐句推敲,進一步消化所學的知識。在此基礎上,再進行實戰,幫助消化、鞏固,從實踐中獲知概念的思路,效果會非常好。例如,在講“運算”時,幾種不同類型的運算,方法不一樣,僅僅靠講解是不能達到掌握的目標的,只有通過反復的運算,才能運用自如。
二、利用非智力因素,克服小學生的學習障礙
小學生對科目的認知能力差,學習的主動性不高,需要教師科學地引導,從非智力因素出發,則是另辟蹊徑,科學合理。
1.加強創新精神和意志力的培養
意志力在非智力因素中是最為重要的一個方面,培養學生的意志品質,才能促進其創新探索。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講授過程要有意識磨煉學生的意志,培養其良好的學習意志以及敢于探索的學習精神。比如,在學習“圖形的變換”一節時,教師除了將主要概念、理論講清楚,更要啟發學生對圖形的理解以及生活中圖形的變換,找到其規律,利用活動課的形式,更加深入地啟發學生的探索精神。此外,教師還可以有目的地布置難度較高的作業,以促使學生在解決難題的同時,意志得到磨煉。
2.科學評價,建立學生的自信心
在小學生的數學學習中,水平總是差異很大,這是很正常的,如果不去關注那些成績較差的、學習主動性不高的學生,他們很可能因此失去對數學的學習動力,也就很可能放棄了一個學生積極參與學習的生涯。在這種情況下,教師的評價就很關鍵了。學生遇到挫折,教師要耐心講解,給予鼓勵,直到學生徹底解決問題。對于基礎差的學生,不但不歧視,還不能漠視,更要給予特殊關照,讓他能積極主動地學習。
3.用良好的學習習慣抵御學習障礙
在小學,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尤其重要,這是學生獲取數學知識的一個重要途徑。比如,培養學生對數學教材的預習習慣。對于小學生來說,自學能力很差,讓他自己靜下來去閱讀,確實有困難,所以需要教師要積極引導,克服學生精力不集中等不良習慣。再有就是課后復習,這對記憶鞏固,知識反饋都有好處。但有的學生貪玩好動,聽教師講完就撒手不管,需要教師通過對前一節課的內容進行小測試等方式,引導學生對所學內容進行復習,這也是使課程完整的主要方式。
三、培養小學生的計算能力
計算是數學的基本能力,也是學好數學的關鍵。在當前小學數學教材中計算所占的比重很大,對學生學習質量提高,加強計算教學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一是在輕松中去計算,創設生活情境激發計算興趣。教師要注意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滲透計算。如用游戲、競賽等方式,在訓練中用卡片、小黑板等視覺比較直觀、能帶動學生積極性的方式去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變被動為主動,培養學生的計算興趣;二是加強基礎訓練提高計算能力,除了筆算,還要引入口算,并強調速度與準確率。
參考文獻:
郭凡義.小學數學教學有效性[M].教育教學出版社,2011-09.
(作者單位 江蘇省阜寧縣益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