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教學過程中,師生互動、生生互動是不可缺少的環節。然而,在這樣的過程中知識與思維的碰撞會產生新的知識火花,此時教師要打破課程預設,抓住時機,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學習氛圍,提高教學效率。
關鍵詞:師生互動;課堂節奏;打破預設
一、栽花不發,索性插柳柳成蔭
新課程理念認為,教學過程既是知識、信息傳輸反饋的過程,也是精神情感主流融合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教學是在不斷地生成的。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在相互碰撞中不斷生成新的知識和問題。所以課堂上,教師不能固步自封于原有的教案套路之中。
調節課堂節奏,教學進度的一個根本標準,不應是教案,而應是當時學生的學習狀況。教師不應受教案的限制,而應時時關注學生的表現、學生的需求。課堂的教學價值就在于每一堂課都是不可預設的,不可復制的生命歷程。在生成的課堂上,教師要善于發現學生的學習需求,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索。有時候這種研究探索,正好可以生成新的知識,只有打破預設,以學生發展需要為本,才能更有效地調節教學過程中的輕重緩急。若是有心栽花花不發,索性插柳柳成蔭那也是一道風景。
二、善待錯誤,促使變廢為寶
這一訓練的目的在于把復雜的計算變為較簡單的計算,如:把199×13看成(200-1)×13;29×101看成(30-1)×101或29×(100+1),通過上述多層次的訓練,學生基本上能掌握這方面的知識。
課堂上學生呈現出來的異樣表現,可能會打亂教師的預計,卻能使課堂出現思維火花的競相開放。只要教師有足夠的教學機智,就會將出現的錯誤變成新的教學資源,把原先可能成為病點的問題轉化成教學的亮點。
三、善于捕捉,留住精彩一幕
在我的課堂教學中,隨時會生成一些學生與你的預設不同的信息,這就要求教師善于捕捉其中有利因素,因勢利導,才能形成生成性資源。
有一次,我在教“兩位數減兩位數”時,出了一道題目:
學生甲說:“我聽出了他帶了36元,要買滑板車48元,可錢不夠。
學生乙說:“錢不夠不能用“還剩”,應該說“還差多少元”。
教師肯定了兩位同學的看法后,再也沒有同學舉手。這時復述了這道題,故意在“花去”用上重音,讓學生聽了后,再讓學生說說聽出了什么?有的學生說老師把“花去”這個詞讀得特別重。有的學生說“花去”這個詞用得不好,應該用上“需要”。教師對這個同學回答報予掌聲。這時,讓原先提出問題的學生自我訂正成“小華帶了36元,想買滑板車,需要48元,還差多少元?”
課上到這里,一位同學突然舉手說:“老師,我想買兩種東西,布娃娃和小排球。布娃娃我自己要,小排球我和弟弟一起玩。”
我捕捉住這精彩一幕,順水推舟地說:怎樣個買法。并把式子列出來:
她思考片刻說:“從我和弟弟平時積攢下來的零花錢中拿出來”。
我為她鼓掌。這種渾然天成的精彩一幕是我事先沒有想到的。
善于捕捉,留住精彩一幕,要求教師:一是必須學會傾聽,成為學生的忠實聽眾,并在傾聽過程中發現他們困惑的焦點、理解的偏差,新的創意,因勢利導進行教學;二是必須學會關注,關注不同層次的學生,關注他的神情、行為、處境,學習的需要和感受。教師關注的不是自己預定的教學進度,而是學生真實的收獲。
(作者單位 福建省漳州市名流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