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學生是國家的未來,也是每個家庭的希望,而他們的安全問題也備受關注。因此,在日常教學中要教會學生自救,保證自身的安全。
關鍵詞:學生;自救;案例
我國的小學生教育中,將學生作為主體,圍繞學生來進行相關教學活動,從而提高學生對外界環境的適應能力以及知識水平的提升。小學教育中,應該通過有意義的案例,來提高學生的自我保護意識,讓我們的學生學會自己“救”自己。
案例分析:
同學劉某今年九歲了,因為他總是要頻繁轉學而成為“問題”學生。原來,劉某的父母是常年外出打工的,他又是在家里的獨生子,故此從小是在爺爺奶奶的呵護下長大,奶奶更是對他有著無微不至的關懷,在這種親情的溺愛環境之下,誰也不能碰他一下、罵一句,又加上他的家庭有著優越的物質條件,更是使他養成偏激、固執、倔強的性格,不僅辦事不愛動腦,而且常常我行我素,做事從來不計后果,有了問題也缺乏責任感,有著強烈的逆反心理。
策略實施: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教書育人是我們的重大使命,教師應該去感化學生,讓他們意識的到自身的缺點,再加以改正,具體實施如下:
1.教師應該先了解全部情況,給學生更多的愛和寬容,多一些耐心,并利用課上提問以及課間談心的方式,給學生建立更多的溝通渠道,使孩子可以自信起來,不再抵觸外界壞境。
2.在學生的教育中,還可以以集體的溫暖去感化學生,讓他在集體中慢慢融入,并且可以打開心扉,與其他學生建立良好的交流。教師在教學中要細心觀察,尋找他們身上的閃光點,進行表揚鼓勵,使他們樹立上進的信心。
教會孩子自保的方式:
1.學生在突發事件中,應該對危險的來源、性質做出正確判斷,并且在事故發生后的幾秒鐘內迅速作出正確判斷。
2.學生在混亂事發現場中,如果不能盡快逃離人群時,學生應該雙手抱胸,兩肘朝外保護肺與心臟不遭擠壓,學會自救。當危險來臨時,學生應該保持冷靜,即使是身體負傷,也要學會機智應對。
3.在小學教育中,教師應該教會學生在遭遇突發事件時,保持理智和清醒,以良好的心理狀態及時采取自救行為,或者是逃離現場,這樣學生才能獲救。
4.小學生在遇到危險時,應該學會堅強與勇敢,堅定信心,忍痛自救。在突發事件中,學生應該不畏懼環境,可以堅信自己可以自救以及獲救,采取有效措施應付困境。
由上可知,在我國當前的小學教育中,提高學生的自救能力,使學生掌握基本的自我求生能力是維護學生生命健康的關鍵。因此,在小學教育中,教師應該去引導學生自救能力的提升,使學生可以在危急時刻學會自己救自己。
參考文獻:
[1]高桂云.還孩子成長的人間[N].中國教師報,2009(06).
[2]徐凡.學會對自己負責[J].父母必讀,2010(08).
(作者單位 廣東省韶關市武江區向陽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