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學習應從課堂教學著手,聯系生活實際,把生活經驗數學化,把數學問題生活化,從生活實際出發,把教材內容和生活實際有機地結合起來,這樣特別符合小學生的認知特點,能使他們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領悟到數學的魅力。
關鍵詞:生活;學習;教學;感受
一、創設生活情趣,新課導入生活化
感受到學習的趣味,對課堂學習產生親切感。作為一名數學教師,要善于挖掘身邊的事物,從學生的生活經驗中抽象出數學問題,設計學生感興趣的生活素材,引出數學知識來進行新課的導入,引起學生的興趣,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
二、創設生活情境,教學內容生活化
數學只有回到生活中去才會顯示其價值,展示其魅力,學生只有回到生活中去運用數學,才能真實地顯現其數學學習水平,所以教師在教學中要考慮數學自身的特點,讓學生體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處處用數學”,真正使知識轉化為能力。如,我在教學義務教育數學實驗教科書一年級下冊《認識人民幣》中的《簡單的計算》一課時,我創設了“超市購物”這樣一個生活情境。在班級開起了小超市:(1)讓一名學生扮演售貨員,一名學生扮演顧客,其余學生當裁判,看售貨員、顧客誰扮演得好,好在哪里。讓學生在付錢、找錢的具體情境中,更加清楚地認識元、角、分之間的十進制關系,并能正確地進行簡單計算。(2)分組討論購物方案(氣球每個5角,牙刷2元,礦泉水1元),拿5元錢可以買幾種物品,都怎么買。每種物品至少買一件,可以怎樣買呢?你打算怎么花這5元錢呢?如果5元錢沒有剩余該怎么買呢?學生都激烈地討論起來,想出了許多種購物方案。這樣創設的生活情境,使學生興致勃勃地進入了運用數學的角色。通過觀察、分析、運用,了解數學知識在生活中的實際作用,目的是培養學生多用數學眼光看問題,多用數學頭腦想問題,增強學生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意識,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三、激發學習情趣,豐富課堂交流
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有意識地還原數學知識的生活背景,把書本上的知識放在生活中學習,讓數學問題生活化。為此,在教學中創設了小朋友玩蹺蹺板的生活情境。由于學生對玩蹺蹺板十分熟悉,思維一下子就活躍起來。教師適時提問12個小朋友玩蹺蹺板,我們應該怎么去分組,有學生根據自己的經驗回答,玩蹺蹺板應該2個人一組。圍繞這一問題學生展開了熱烈討論。這樣的教學,學生對“口訣求商”就有比較深刻的印象。這樣的練習,不僅來源于學生的生活實際,讓學生感興趣,而且可以使學生知道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也能應用于生活;不僅體現了學生的自主學習和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而且培養了學生思考問題的全面性,提高了學生的應用意識和創新能力。
四、創設學習主動性,課后作業生活化
生活中充滿著數學問題,數學教學要建立課內外結合的教育空間體系,要突破教材限制,向室外、校外延伸。只有拓寬學習渠道,深入生活實際,創設生活情境,才能從根本上提高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因此,我們并不能滿足于課堂教學效果,而是要幫助學生形成數學問題的初步印象,積累生活經驗。讓學生把所學的知識運用到實踐中去,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實際問題,真正使知識轉化為能力。
如,在教學三年級上冊“測量”后,我布置了這樣的課后作業:請同學們回去量一下自己家里生活用品的長度、寬度,都用了哪些長度單位;目測你走一步的距離,上學、放學時步測你家到學校的距離;你家里客廳的地磚一共需要多少錢呢?另外,讓學生把自己的桌子鋪上臺布,設計一下臺布的大小。實踐證明,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不僅使學生進一步掌握了長方形面積的計算方法,拓寬了思路,更重要的是能把所學的知識應用于生活中。
只要教師積極創造條件,積極探索數學實現生活化的策略,鼓勵學生善于去發現生活中的問題,養成運用辯證的態度分析周圍的事物,并學會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就一定能達到提高學生數學學習能力的目的。
參考文獻:
鄭毓信.開放的小學數學教學[M].江蘇教育出版社,2008.
(作者單位 吉林省松原市長嶺縣太平川鎮第三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