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強調:數學學習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學習過程。作為課程改革的數學教師,面對新課程,就要使學生在輕松愉悅的體驗中學習數學。
關鍵詞:數學;情境;生活;實踐;快樂學習
數學是一門講“理”的學科。嚴密的邏輯推理是數學的主要特點,“理”是數學的靈魂。教師在數學教學中要突出“理”的教學,這對于剛剛入學的學生來說是枯燥的,不易接受,很難理解。作為課程改革的數學教師,在教學中如何突破這一點,成為每一名教師的追求目標。我在數學課堂教學中讓學生通過情境、實踐、生活來快樂地學數學,有所收獲。
一、在情境中學習數學
創設良好的學習情境,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可以產生情感的共鳴,并能上升為情感行為,這樣就有利于師生情感互動的運行。因此,我在教學中創設良好的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快樂地學習數學。例如,對于剛入學的一年級小學生,數數是他的第一節數學課,我創設這樣的情境:上課一開始,我就拿出禮物——智慧姐姐的信,伴隨著美麗的畫面和動聽的音樂讓學生欣賞,使學生從錄音中懂得,數學就在他們身邊,數學書里都是一些有趣的游戲和活動,充滿了神奇,學好數學非常有用。這樣就把原來枯燥乏味的說教變成朋友般的親切交談,把原本郁悶的課堂氣氛變成了美妙溫馨的情境,使學生自然感知到,原來數學課是那么的有趣,一下就吸引了他們的注意力,調動起他們強烈的學習欲望,由“要我學”變成“我要學”。
二、在實驗中學習數學
一年級小學生的特點就是愛動,因此,我在數學課教學中,讓他們動起來,在實踐中,讓學生親身體驗數學知識的形成和發展過程,這是《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中提到并提倡的學習方式。學生的頭腦不是一張白紙,即使是一年級學生,也有一定的數學活動經驗和知識的積累。例如,在講《分類》一課時,我把學生分成若干學習小組,以評選“最佳小管家”作為獎勵機制,先讓學生共同把教室的雜物按品種進行分類,每組選取一樣后,讓小組學生把小組內的物品按照一定的標準,再一次地分類整理,盡量讓物品擺得井然有序,整齊美觀。
三、在生活中學習數學
密切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是新課標倡導的基本理念,他可以培養學生的數學意識。數學學習本是學生自己的生活實踐活動,數學教學則更應該與孩子的生活充分地融合起來,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向他們提供充分的從事數學活動和交流的機會,讓他們在自己的生活中尋找數學、發現數學、探究數學、認識數學和掌握數學。例如,在教學《利息和利率》一課時,這部分知識對學生來說真是個全新的知識,比較生疏,如果課堂上教師生搬硬套地講,學生未必能聽得明白。課前,我讓學生向家長或去附近的銀行收集儲蓄的有關知識,了解近幾年來國家對利率的調整,了解利息稅的有關知識,學生在理解知識的過程中,就產生了許多問題,這些問題正是這節課的重點。“利率是什么啊?”“為什么從銀行取本金時還會多出一些錢呢?”“為什么銀行的利率會不同啊?”讓他們帶著問題去預習新課。到上課的時候,學生由于是自己發現了問題,所以能自己來解決問題,更好地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還把教材中計算利息的方法改為“利息=本金×利率×時間×(1-20%)”,是學生了解到書本上所沒有的信息,同時學生還有納稅的意識,使知識在應用中得以深化。這樣的教學,有利于培養學生養成留心周圍事物的習慣,用數學的觀點去認識周圍的事物,自然而然地把所學的知識與現實生活建立起聯系,使學生對生活中存在的問題有一定的認識。這樣,讓學生通過觀察、分析、運用,了解了數學知識在生活中的實際作用,目的是培養學生多用數學眼光看問題,多用數學頭腦想問題,增強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實踐證明,讓學生在情境、實踐、生活中學習數學,可以把枯燥的數學教學變得活起來。這樣不但可以提高教學質量,而且可以培養學生對數學的情感。讓每一個學生都在良好的情感中去快樂地學習,獲得成功。
參考文獻:
劉志芬.情感教學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體現與應用[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1(08).
(作者單位 吉林省松原市長嶺縣十家戶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