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孩子的讀書興趣,越早開始效果越好。在猶太人家族,他們愛書如命。在每個猶太人家里,當孩子稍微懂事時,母親就會在《圣經》上滴幾滴蜂蜜,然后叫孩子去吻《圣經》上的蜂蜜。這儀式的意思不言而喻:書本是甜的。
通過與學生家長的交流發現,二年級的學生在讀書方面存在這樣幾點共性:
1.受興趣及識字量的限制,對圖畫的渴求遠遠超過對語言文字的需求。
2.受年齡限制,讀書的持久性不強,而且經常一目十行。
3.沒有良好的積累習慣,僅僅是“看”書,而不會“學以致用”。
所以要從低年級開始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讓他們喜歡閱讀,感受閱讀的樂趣,就需要隨時隨地尋求激發學生閱讀興趣的契機。
一、以身示范,與生同讀,誘發學生閱讀的興趣
蘇霍姆林斯基說:“把每一個學生都領進書籍的世界,培養起對書的酷愛,使書籍成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燈,——這些都取決于教師,取決于書籍在教師本人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種地位。”教師既要重教書,也要重讀書。要讓學生熱愛讀書,首先教師要愛讀書。語文教師不僅要讀經典作品,還要多接觸少兒報刊、圖書等,根據學生的胃口推薦適合他們閱讀的報紙雜志,把適合學生閱讀的書籍帶進教室,供學生傳閱。學生能讀到自己喜愛的書,興趣自然也就提高了。
二、給學生讀書的自由,逐漸轉化他們的興趣點
大家知道,學生并不是對一切書籍都感興趣,常聽到一些家長嘮叨:“為什么我的孩子不看《安徒生童話》,偏偏喜歡《賽爾號》?”事實上這樣的孩子,他們也有著強烈的閱讀欲望,只是興趣偏離了正確的方向而已。所以我們不能簡單地否定或批評,相信學生,先給他們以閱讀的自由,再抓住時機,巧妙引導,進行遷移,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這實際上是保護了學生的自尊心、自主性與求知欲。
三、讓每個學生都與書交朋友,培養學生閱讀的興趣
首先,語文教師要解放思想,摒棄那些阻礙學生發展的陳舊的教學觀念和教學方法,從封閉沉悶的繁瑣分析中走出來,徹底解放學生的頭腦、手腳,開放課堂、教材,教學向課外延伸,向社會延伸,向各種傳媒、電子網絡延伸,使之與社會發展、知識劇增相適應。其次,兒童在進學校讀書之前幾乎“讀得懂”所有“說”出來的書,對書的“聽”的興趣往往會遷移到“讀”的興趣上來。
四、創設濃郁的讀書氛圍,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
“近墨者黑,近朱者赤”,利用學生的從眾心理,可幫助學生盡快駛上讀書的快車道。一是在教室中創設讀書的大環境,設立圖書角,掛一些適合學生閱讀的報刊書籍,為學生創設良好的文化氛圍;二是減少書面練習,增加閱讀作業,為學生課外大量閱讀提供充足的時間。適當的時候,可以開設閱讀指導課,著眼最基本的方法、技能的傳授,幫助學生選擇讀物,指點學生科學利用休閑時間讀書等;三是開展有關活動,如舉辦讀書交流會,讓學生拿出自己心愛的書籍,推薦給同學,同時也從同學的書中找到自己喜愛閱讀的書籍,從而擴大學生的閱讀面。
五、指導學生讀書積累,持續學生閱讀的興趣
語文的學習是很難做到一蹴而就的,它是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只有“厚積”才能“薄發”。沒有積累,談不上培養良好的語感,也絕不可能有真正的聽說讀寫能力。首先,語言的積累就必須從大量的課外書中去擴充。小學低年級的學生正處在記憶的高峰,古詩背誦是很重要的一個板塊。其次是積累一些自己喜歡的成語和格言警句。積累課文中的優美詞語、精彩句段,以及在課外的閱讀和生活中獲得的語言材料。因此,我讓學生準備了閱讀積累卡,把平時看書時遇到的好詞好句記在這個本子里,不會寫的字用拼音代寫,并定期檢查,比一比誰摘抄的好詞好句多,誰又能把這些內容記到自己的大腦里。當然低年級是閱讀起步階段,不能硬性規定學生一定要每天讀多長時間,摘抄多少好詞好句,因為拔苗助長只會把學生的閱讀興趣扼殺在萌芽中。
總之,要提高學生素質,教師需要培養學生閱讀的興趣,引導鼓勵學生進行大量的課外閱讀,讓學生與書為友。
(作者單位 山東師范大學附屬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