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過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之一是作業,它是反饋教學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它既能使學生鞏固已學知識,又能發展學生能力,還是教師和家長評價學生數學學習的一種依據。
在“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理念指導下,數學作業要避免重復性、防止單一化、克服封閉性,精心設計與安排訓練內容,充分發揮數學作業的功能。設計時要由淺入深、逐步提高、突出重點與關鍵、合理搭配題型,使學生在做作業時,能夠掌握數學知識,還能培養和發展創造性思維。現結合我的教學實踐,對新課改下的教學作業設計談一談自己的見解。
一、作業內容力求豐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新的課程標準也指出:“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童話世界出發,選擇學生身邊的,感興趣的事物,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與動機……”在設計作業時,從學生的年齡特征出發,設計具有童趣性和親近性的作業,這有助于學生的求知興趣的發展,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動者。
1.作業內容生活化
生活是學習數學的場所,也是學生運用數學解決實際問題的場所。為此,在作業設計時,創設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促使學生嘗試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來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體驗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價值,使學生認識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如,在學完《統計》后,讓學生到家庭生活中,去統計家里一個月的開支情況和家長的收入情況,并制成統計圖表。這樣的作業使學生回歸生活的“大課堂”,經過自己的調查研究、計算比較,分析概括,既學到了知識,又鍛煉了應用知識的能力。
2.作業內容趣味化
練習設計時,要設計具有故事性的數學練習,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學習“乘數是一位數的乘法”時,為了改變原有計算題枯燥、乏味的現象,我設計了一些如“找門牌號”“小兔闖關”“小蝌蚪找媽媽”“登上寶座”等帶有童趣味的游戲性作業,把一道道計算題融合在故事情節中,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掌握運算的方法和技能。
3.作業內容層次化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數學教師應給每個學生挑選適合于他的問題,不催促學業生,不追求解題數量,讓每個學生經過努力都能成功。為此,我在設計作業時,盡可能地照顧學生差異,因材施教,有針對性地設計有層次的作業,讓全體學生都有練習的機會,都能得到提高。我將作業難易程度分為*、**、***、三個層次。思維能力、理解能力都比較強的學生可選擇***、中等生可選擇**、稍差生可選擇*。如在二年級下冊學完“解決問題”后,我便設計了如下的作業:*小明今年11歲,比爸爸小28歲,爸爸今年幾歲?**小明今年11歲,比爸爸小28歲,今年爸爸和小明各幾歲?***小明今年11歲,爸爸39歲。當小明34時,爸爸幾歲?此種作業設計可以調動不同學習層次學生作業的積極性,讓學生在解題的過程中掌握知識的要點,積極思考,提高了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
二、作業形式力求多樣,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
以往的數學作業形式比較單一,僅局限于學生個人完成,數學課本知識范圍的書面作業,遠離學生的實踐生活和社會生活,學生能力得不到提高。根據新課程理念,我們應該變化作業形式。
1.操作性作業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教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的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只有親自動手,才能使創新思維的結果物質化。因此在作業設計中,要提供各種機會,讓學生參與活動,拼一拼、剪一剪、擺一擺、畫一畫、折一折、分一分,使學生在參與過程中掌握方法,拓展思維。如學習《七巧板》一課后,我讓學生運用七巧板拼貼圖案,結果學生巧妙地布置出許多美麗的畫面,還起了好聽的名字;如“快樂的一條魚”“驕傲的大公雞”“我的家”……學生的想象力得到了充分發揮。這樣把學生的“學”融于“玩”中,在“玩”中實踐,既使學生學得輕松,又培養了他們的多種能力。
2.探究性作業
數學作業是學生經過自己的獨立思考,靈活運用所學知識去解決數學學科問題,進一步理解和鞏固知識,促進心理能力發展的過程。探究性作業就是讓學生在數學作業中,通過發現問題、動手操作、調查分析、表達交流、合作展示等活動,達到掌握知識的目的。我經常創設機會帶領學生走出教室,接觸社會,使他們感受到數學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有力工具。
如,學習“統計圖”知識后,讓學生自主組成學習調查小組,開展“路口通過車輛的情況分析”調查活動。調查小組中有的專門負責數車子數量,有的專門把車輛分類記錄,有的根據數據畫成表格,填上具體的數據,然后根據收集的數據制成統計表。最后小組成員一起分析制成車輛情況調查的統計圖,排列出污染程度,提出合理化建議,并且寫出分析報告。這樣,既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又提高了學生的分析能力。
3.應用性作業
數學應用性作業的內容必須密切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聯系學生所接觸到的社會生活,可以由教師聯系生活實際提出,讓學生用不同的思路去解決問題,也可以由教師提供或創設活動情境,讓學生試著發現、提出問題并加以探究。“人的知識既有傳授的,又有必須通過親身體驗、感悟而得到的。我們的教育往往只重視可傳授的知識,而忽視了不可傳授的知識。”
在教學中,我結合教材有關內容和學生的身心特點,精心設計一些應用作業,使學生通過運用所學知識和技能,提高的實際應用能力。如學生學完“圓的面積計算”后,讓學生從已知半徑、直徑求面積拓展到已知周長求面積,從告訴相關數據求面積拓展到尋求相關數據求面積(如,求碗口的面積、求樹身某一高度橫截面的面積)。又如,學習了“比例尺”的有關知識后,可以讓學生利用地圖及圖上標記的比例尺,算算自己喜歡的兩座城市之間的路程有多遠,也可以做一個旅游計劃,預算一下從蘇州到某一旅游地的路程、開銷。
三、作業批改力求優化,增強學生的學習信心
小學數學作業評價,應充分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發揮其導向、調控、激勵等功能,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和諧的發展。
1.賞識性批改
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獲得表揚,獎勵次數越多,其行為活動的再發性就越高。及時有度的呈現激勵性評價,能有效引起師生情感共鳴。因此,我們應尊重學生,賞識學生。用賞識的眼光和心態去批閱學生的每次作業,從中尋找點滴的閃光點,讓他們變得優秀與自信。例如,我班有位學生一向愛動腦,但是作業不是很認真,我就這樣批改:你與眾不同的解題方法,如果用漂亮的字寫出來,更會讓人耳目一新。
2.評語性批改
“等級+簡語”式作業評價是描述學生作業水平并和學生進行情感交流的一種方式。喜歡學數學的學生,一般做題較認真,能獨立思考,解題方法有創造性和靈活性,對這些作業呈現出這樣的評價:“優+解題思路與眾不同;優+奇思妙想;優+字跡工整;優+格式規范”;不愛好數學而且性情急躁的學生,作業一般較馬虎,對待這樣的作業,評語要講究藝術性,既不能傷了學生的自尊心,還要用委婉的語氣表達批評,如“良+認真訂正好就是優,良+不懂問明白就是優,良+能認真及時訂正就是優”。
3.指導性批改
新課標強調,對學生學習的評價要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更要關注他們的學習過程,關注學生學習的水平。教師不應以作業的正確與否作為恒量學生作業的唯一標準,應該看他是怎樣想的,是怎樣做的。同樣一個答案,有的方法簡捷,有的方法繁瑣,有的是學生自己動腦筋的結果,而有的則是家長的“杰作。如果給同樣一個評價,就有失公正,這樣也會大大挫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創新精神。教師可采取當面批改的方式,對一些差生一邊批改一邊講解、糾錯,使學生明確知道錯在何處、錯誤原因及正確解法,注意發現他們的思維火花和作業進步之處,并給予充分肯定和鼓勵;對一些優等生則可以“吹毛求疵”“求全責備”,使其知不足,鼓勵他們的發散性思維;對中等生重在“點化開導”,幫助其理清思路,總結規律,強化對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掌握。
總之,有效的作業應是豐富多彩的,形式應是多種多樣的,評價應是高質高效的。學生的知識在作業中升華,技能在作業中掌握,能力在作業中形成,思維在作業中發展,他們的情感、意志、興趣、習慣、方法在編織精巧的作業訓練中得到培養,并使其能自主地、生動活潑地發展。
(作者單位 江蘇省蘇州市相城區蠡口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