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質教育要求我們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性,注重開發學生的潛能,對于數學這門學科來說,其中創新能力是素質教育的核心,關鍵是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我長期從事小學數學的教學工作,在教學的實踐中,我從以下幾方面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一、在良好情境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我們要創設自然合理、引人入勝的數學情境,以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使學生自覺地探究新知識,并通過精心創設有啟發性的問題情境,讓學生產生猜想、發現、探究的強烈欲望。
例如,在教學“圓的周長”時,我首先投影出示這樣一個問題情境:
計算圓的周長需要一定的條件,那么這個條件應是什么?
通過創設這樣一個問題情境,不僅給學生指明思考方向,而且激發了學生探求新知的好奇心,這種好奇心的激發對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有著重要意義。
當然,在問題環境的設計中,我們也不能總把自己當作“導游”,而應當把“導游路線”設計的“天機”有意識地泄露給學生,使他們體驗出“導游”是怎么回事,從而使自己也能盡早成為“導游”。應當注意鼓勵學生發展,驗證他們自己的猜想和結論。教師經常做這樣的引導,學生就會養成提問題、想問題的好習慣,從而激發創新的自覺性。
二、在合作探索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課堂上我努力創建有利于學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學習環境,并始終關注他們的自主探索和合作學習的整個過程,使他們在獲得知識和技能的同時,在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方面得到充分發展,達到不教之教的目的。本節課我大膽地整合了這部分知識,將小數點向左移動、向右移動引起小數大小變化的規律合在一起學習。這樣有利于學生整體把握知識,有利于學生大膽探索。
首先出示學習提示:
A.完成填空。
①0.004米=( )毫米
②0.04米=( )毫米
③0.4米=( )毫米
④4米=( )毫米
B.觀察比較,討論。
(1)從上往下看,與①式相比,小數點的位置有什么變化,原數的大小又有什么變化?
(2)從下往上看,與④式相比,小數點的位置有什么變化,原數的大小又有什么變化?
C.看看你能從中發現什么規律?把你的發現記錄下來。
我放手讓學生觀察討論,自由發表觀點,學生學習興趣再次被激發。由于是學生希望自己有所發現,因此樂此不疲地去發現,同時在合作交流中互相啟發、互相鼓勵,共同發展。
三、在設疑解疑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愛因斯坦曾經說過:“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由此可知,學貴在疑,“疑”是思維的開端,是創造的基礎。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能力就要讓學生學會提出疑問,“疑”能使學生在認知上感到困惑,產生認知沖突,引起定向探究性反射,有了這種反射,思維也就應運而生。所以教師在教學時,要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大膽發表自己的不同見解,尤其是新奇大膽的念頭,而且要讓學生從“敢問”到“善問”,讓學生在質疑、解疑的過程中形成創新意識,培養創新能力。
四、在親身體驗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學生學習數學的過程不是學生被動吸收課本上的現成結論,而是一個學生親身實踐的體驗的過程。教學中,讓學生在自然真實的主體活動中經歷學習活動過程,從而獲得各自獨特的感悟和體驗。
例如,在“千克的認識“教學中,為了讓學生真正體驗1千克的物體有多重,課前要求學生準備一袋1千克的大米或其他物品,讓他們用手掂一掂,拎一拎,感受一下1千克的重量,再讓學生把米放到臺秤上稱一稱,然后再請學生拿出從家里帶來的生活用品(如水果、蔬菜等),猜一猜多少只蘋果重1千克,多少根香蕉重1千克等,再放到臺秤上稱一稱。這樣,學生只有真正經歷學習活動,才能感受到理智的挑戰和內心的震撼,獲得真切、獨特的感受和體驗。
五、在實踐運用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知識來源于生活并服務于生活。在課堂教學中把生活經驗與課本知識相結合,學生便會感到所學知識是有用的,與我們的生活是貼近的,學習的興趣會更濃厚。學生只有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才能真正顯現其數學學習的價值。所以,應多組織學生開展一些聯系生活的數學實踐活動,體驗“數學來自于生活,生活中處處用到數學”。
例如,在教學“土地丈量”一節課時,我安排了這樣一個片段,讓學生量一量,并算一算:(1)我們的教室面積是多少平方米?并算一算我們的教學樓有多少平方米?(2)現在教學樓每平方米造價大約是750元,整幢樓造價大約是多少?學生興趣高昂,激動地叫起來:我知道教學樓的造價了,每個學生都在盡量地表現自己,學習效果不言而喻。
總之,在數學教學中進行創新能力的培養是多方面的,只要我們在教學中,從實際出發,分析教材、研究學生的學,設計出最佳的教學途徑,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學生的創新能力就會在潛移默化中得到培養,我們的數學課堂就會更加精彩。
(作者單位 江蘇省張家港市城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