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曰:“少若成天性,習慣如自然。”這句話的意思與大家所常聽到的那句“好習慣,益終身”是一個意思,可見良好的習慣對于每個人的重要性。小學低年級是一個人形成良好學習習慣的關鍵時期,也是一個人成長的奠基時期,根據兒童可塑性強的特點,采取有效措施,有意識地進行訓練和培養學生的良好學習習慣,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是勢在必行的。
作為擔負“萬丈高樓平地起”的鋪路人,應該如何把握好這一關鍵期?如何讓學生養成讀書、寫字的習慣呢?
一、讀“好”書
“讀好書”中的“好”有兩個意思,首先是引導學生把書讀好,其次是要引導學生閱讀好書。這兩個方面對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有著特別重要的作用。
1.抓朗讀,引導學生把書讀好
培養學生良好的朗讀習慣是語文教學的重中之重。因為朗讀既是理解課文內容,體會課文思想感情的主要方法,又是積累詞語,訓練語感的有效手段。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對于每個學段都有著不同的要求,但對于良好的朗讀卻有著同一個要求。良好的朗讀習慣是指朗讀要做到:把文本讀正確、流利、有感情。針對低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首先要做的就是培養學生朗讀的興趣。在教學中可采用多種方式激發興趣。如,“開火車”讀一讀,比賽讀、配樂讀、分角色讀、帶著表情朗讀等。其中老師范讀特別適合低年級孩子,教師在讀的時候能把書面語言變為口頭語言,聲情并茂的朗讀能快速地感染學生,在富有感染力的語感氛圍中,學生的心被打動了,從而喚起了學生朗讀的欲望,也間接提高了學生的朗讀水平。最后是要給予學生適當的評價。我說的評價不單是指教師對學生朗讀的評價,還包括學生對學生的評價。低年級的學生比較單純,恰當的表揚與鼓勵比批評更能激勵學生讀書的興趣。
2.提興趣,引導學生閱讀好書
讓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也是我們應該特別重視的。為了擴大學生的閱讀量,培養他們的閱讀興趣,我鼓勵學生多讀書,讀好書。另外還推薦一些少兒讀物給學生,并動員學生將自己喜歡讀的書帶來放在班上的“圖書角”里與同學交換著讀,每天請一個小朋友上臺將自己最喜歡的書大聲地朗讀一段給大家聽。這樣,學生都爭先恐后地做準備,班上的讀書氣氛非常濃厚,有的學生一下課就捧著書認真讀,“圖書角”里也增添了不少好書,有《西游記》《水滸傳》《格林童話》《安徒生童話》等名著,還有《窗邊的小豆豆》《笑貓日記》等成長類的書籍。現在,愛讀書、多讀書已經成為學生們喜歡完成的課外作業。我認為讓學生從小養成愛讀書的好習慣對他們今后的學習是有很大幫助的,對他們的一生也是有影響的。
二、寫“好”字
書寫端正、美觀不僅能提高作業的準確率,而且這也是學生良好學習態度的表現,同時還是學生的一項基本功,因此在低年級階段抓好學生寫“好”字十分必要。
1.姿勢標準
陶行知先生在《教育的新生》一文中寫道:“我們所提出的是: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行動是老子,知識是兒子,創造是孫子。有行動之勇敢,才有真知的收獲。”培養學生的書寫習慣,必須從最基本的坐姿和握筆開始。教師首先要教會學生正確的執筆姿勢,要求學生寫字要做到“三個一”,即“眼距書一尺,胸距桌一拳,手距筆尖一寸”。坐姿要求:身正,肩平,臂張,足穩。教師要把每一堂課,每一次書寫的機會都當做是一次寫字姿勢的訓練,把這些要求通過讀、練、做的方式逐漸養成,并要讓學生在心中明白“提筆即是練字時”。
2.注重示范
低年級的學生最善于模仿老師的一言一行,自然也會模仿老師的書寫。所以教師在要求學生養成良好書寫習慣的同時,自己也要養成良好的教學習慣。一定要先做示范,做表率,以身作則,自己要求學生寫正確規范的字,那自己在黑板上的板書也要工整,教會學生要一筆一畫的書寫,特別要注意字的筆畫順序和間架結構,使學生在學習中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
3.評價多樣
為了促進小學低年級學生養成良好的書寫習慣,我們可以通過開展多種多樣的活動,面向全體學生建立多元化的評價體系。比如,利用好班內的展示墻,開辟“寫字樂園”“小小書法家”“每周書法之星”等欄目,請學生分組輪流書寫,每周組內舉行一次寫字展覽,評出進步較大和優秀的同學,譽之為“小小書法家”“每周書法之星”“每周書法進步之星”等多種稱號,由教師頒發表揚信或獎狀。對某些需努力的學生就要在平時寫字教學中有針對性地加強訓練,從而提高其作業書寫質量,同時,跟蹤調查該生在寫字方面的表現。
陶行知先生曾說過:“我們對于兒童有兩種極端的心理,都于兒童有害。一是忽視;二是期望太切。”在低年級學生良好習慣的養成教育上,“忽視”是決不可取的,但也不能不切實際的期望,還得尊重學生的特點。了解培養低年級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工作是復雜、長期、艱巨的任務,我們要從愛心出發,耐心細致地做好本職工作,相信花朵定能蓬勃地開放。
(作者單位 江蘇省張家港市城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