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課改以來,教師要不斷總結教學經驗,探索各種教學方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進行積極的嘗試,提出幾點教學的認識。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思考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我想方設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以下是筆者的幾點認識:
一、創設認知矛盾情境,促使學生探究學習
在現行的語文教材中,有很多看似與生活常識有所矛盾,但是細究卻非常精彩的內容,在教學中,我們要將這些“矛盾”找出來,引導學生深入思考,這樣才有助于取得良好的教學成果。例如,在教學《十里長街送總理》這一課時,教師可以在學生閱讀之后,啟發他們談一下自己在等車時的心情,有的學生說:“如果時間太長就不等了”。此時教師繼續追問:“那么文中的老奶奶為什么會‘內心十分焦急,卻又十分耐心的等待’?”通過這一問題的引導,學生會更加深刻地認識人們對周總理的愛戴。
二、優化課堂教學過程,激發學生的積極情感
在傳統教學中,教師往往采取“滿堂灌”“填鴨式”等教學方式,這些方法不但枯燥乏味,而且不利于激發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因此,我們要轉變傳統的教學方式,優化課堂教學結構,創設富有激情的教學氛圍,達到以理動情、激發學生積極情感的教學目的。例如,教師在閱讀課文時要充滿感情,引導學生運用抑揚頓挫的聲調朗讀文章,用心感受文章的內在含義;還可以充分利用電教手段,利用鮮明的色彩、圖文并茂的多媒體畫面以及悠揚動聽的旋律,讓學生充分感受文章中刻畫的藝術形象,以陶冶學生的情操,達到以美育情的目的。
三、引導學生發散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正確把握文章的內涵及思想內容,注重加強對學生的引導,切實落實創新思想,逐步提升學生的創新意識。首先,教師要鼓勵學生大膽發表自己的意見和看法,必要時應展開討論,充分調動學生的求異思維。例如,在教學《烏鴉喝水》這一課后,可以鼓勵學生自主思考:“雖然烏鴉想到的喝水的方法很好,你們還能想出其他方法嗎?”有的學生說:“可以找一根空心的管子來喝水。”還有的學生說:“還可以將水倒入塑料袋中。”通過問題的引導,學生的思維得到了充分拓展,激發了他們的創新意識。
總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語文教師只有遵循小學生的特點和教學的規律,才能不斷提高教學的質量。
參考文獻:
熊開明.小學語文新課程教學法[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03.
(作者單位 吉林省梨樹縣梨樹鎮城東中心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