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所謂的探究教學法就是指通過教師的引導,讓學生養成主動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意識和習慣。在整個過程中,教師要讓學生成為主體,以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和主動性。探究式教學法改變了傳統教學重視知識傳授、忽略能力的培養,重視結果、忽略過程,重視統一化、忽略個性化的種種不利于學生發展的方式。探究式教學法的目的就是要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從而促使學生學習態度的改變,讓學生得到全面的發展。
關鍵詞:探究式教學法;六年級;品德與社會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為了更好地引導學生參與到教學活動中,讓學生積極地發揮主觀能動性,教師應該有意識地將探究式教學法融入品德與社會教學中,將課堂教學知識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相結合,在豐富學生情感的同時,全面地加強對學生思想品德、人際交往以及思考態度的培養。以下就是筆者通過分析六年級品德與社會以及這些年的教學實踐與反思,談談探究式教學法在小學六年級品德與社會教學中的應用。
一、優化課堂教學方法
六年級是一個承上啟下的年級,它既要復習鞏固小學的舊知識,還要預習初中的嶄新知識,因為它的涉及面廣、范圍大,所以對學生的學習能力要求也就更高,這樣用傳統的教學方式就不足以達到教材的要求,那課堂效果自然也達不到高標準。如,在學習“科技給我們帶來了什么”時,教師不能單純地用簡單的“講讀式”方法給學生講授,而要在整體把握的基礎上,給予學生積極的引導,讓學生以小組討論的形式對課文有個深入的了解,再通過將教材知識與學生的日常生活結合起來,讓學生在自主調查和收集資料的過程中,更切身地體會到科技確實推動著社會的進步與發展,科技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極大的變化,同時通過討論與探究,知道科技也是把雙刃劍,學會用辯證的眼光看待事物,用科學的眼光去判斷和分析事物,從小培養學生的科技興趣。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要端正自己引導者的身份,努力為學生創造一個合理的教學環境,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引導學生形成屬于自己的系統性知識結構,指導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要靈活地運用所學知識,進行下一步的探究式學習。
二、設計科學的探究內容
要激發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究興趣,就要設計好探究的內容、探究的問題,源問題應由教師提供,生成問題應由教師加工提煉后交由學生繼續探究。如,教學《不屈的中國人》這課時,教師可以先給學生播放國歌,讓學生在激昂的音樂聲中感受民族自豪感,再用多媒體的方式讓學生了解中國的國土破壞以及中國曾遭受過的屈辱,再安排學生以小組的形式進行相關資料的收集和整理,在收集的過程中讓學生對中國的歷史有個深刻的認識和了解。在小組合作學習中,使學生在獨立的思考和合作的交流中,對教材有一個更直觀、更深入的理解。又如,在學習《我們能為地球做什么》時,教師可以先讓學生討論環境污染對我們生活的地球有什么損害,然后學生以小組的形式對周邊的環境進行調查,了解環境污染的原因是什么。最后將調查的結果延伸到每個人身上,詢問學生是不是也污染過身邊的小環境,在討論過程中,教師不僅要讓學生明白環境污染對我們生活的危害,還要及時倡導學生的環境保護意識。科學探究內容的設計以及不同形式活動的開展,可以讓學生在全面、深刻地理解課文的內容外,還能培養學生的正確價值觀。
三、合理的實施探究方案
品德與社會課不僅要讓學生知道什么、學會什么,而且更重要的是要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這就要求有合理的實施探究方案。如,在學習《打開國門 走向世界》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了解當今在多元化的國際環境下,中國受到的影響,然后協助學生組織開展一場“中國的世界化”的討論會。在活動過程中,教師要鼓勵學生積極地參與,踴躍地發表自己的觀點和見解,闡述自己的理由。為了使討論的問題更具深度,教師可以指導學生用分組的方式,通過相關信息的收集來證實自己的觀點。這樣的活動不僅能激發學生的積極性,還能讓學生養成用聯系、發展的眼光看問題的習慣。又如,在學習《漫游世界》時,教師可以讓學生自主地選擇一個國家,然后扮演那個國家的公民,再開展一場“世界人民齊相聚”的交流活動,在活動中學生的交流需要體現“本國”的文化傳統和風土人情,還可以組織“參觀拜訪”的環節,讓學生將“本國”的著名景點、特色小吃介紹給“遠道而來”的“客人”們。在這樣的一個活動中,既能讓學生對教材有深刻的認識和把握,還能豐富學生的課外知識,培養學生的交際能力。
在組織探究式學習的活動時,教師應該立足于學生的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探究方案,在實施的過程中做好積極、合理的引導,讓學生充分地發揮主觀能動性,學會主動地發現問題、分析問題、探究問題以及解決問題,從而真正實現探究式教學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周洪國.初中思想品德課創設情境與探究式學習的實踐[J].青春歲月,2012(06).
[2]張慧玲.探究式教學法在六年級品德與社會中的應用[J].師道:教研,2010(12).
(作者單位 四川省峨眉山市峨山鎮小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