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主要從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等方面分析了學生厭學的原因,并提出了對策。
關(guān)鍵詞:學生厭學;家庭教育;學校環(huán)境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所有家長對孩子的一個期望。“名列前茅,學業(yè)有成”是所有教師對學生的一種期待。為什么這期望和期待只能在少數(shù)人的身上實現(xiàn)呢?為什么現(xiàn)代的教師總說工作累呢?為什么大部分學生總說學習沒意思呢?為什么家長總為自己孩子不愛學習而苦惱呢?我認真思考了一下原因,歸根結(jié)底,是孩子對學習沒有興趣,也就是厭學。學生厭學導致教師為了成績牽著學生的鼻子走,而感到累;導致學生沒有學習目標,而感到學習沒有意思;導致家長為了學習推著孩子往上爬,而感到苦惱。我又深深地追溯了一下源頭,為什么孩子對學習沒有興趣,而處于被動的狀態(tài)中呢?我分析了一下現(xiàn)狀,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家庭教育問題
1.家長期望值過高
家長們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高人一頭,這超出了有些孩子的智能和努力的上限,給孩子造成巨大的心理壓力,從而失去了學習的興趣。有的家長望子成龍心切,對孩子的期望值過高。孩子考試得90分、95分,甚至99分都不滿意,非得100分不可。一旦孩子未達到要求或成績下滑,就總能聽到這樣的話:你能不能認真一點,上課要認真;讀書要用功;你腦袋怎么這么不靈活;整天就想著玩;能不能花點心思讀書……甚至有的家長還會武力懲罰。這使孩子雖經(jīng)努力,但仍達不到目標,產(chǎn)生不知所措及心灰意冷之感,對學習發(fā)憷,產(chǎn)生厭學心理,迫使家長推一步走一步。
2.家長放任自流
有些家長也對孩子抱有過高的期望,但是,思想和行動不統(tǒng)一。往往口頭要求孩子要如何如何,可實際操作時卻對孩子要求過低或是放縱,任其自由發(fā)展。其實大多數(shù)孩子進入學校是以一種新鮮感走進校園的,對未知現(xiàn)象充滿了好奇和憧憬,但得需要正確的引導,才能沿著筆直的大道前進。而此時有些家長對兒童的要求過低,整日忙于自己的事,對孩子不管不問,他們認為,孩子的學習、教育都是學校的事,跟我們家長無關(guān)。我們把孩子送到了學校,那就是教師的事、學校的事了,教師、學校想怎樣教就怎樣教,家長當起了甩手掌柜的了。家長們這樣做,往往忽視了孩子入學后的心理變化及在學校的一切悲喜,使孩子養(yǎng)成了我行我素的習慣。一旦孩子在學習中遇到困難,認為學習太苦而失去了興趣和動力時,隨之而來的就是厭學。
二、學校教育問題
1.應(yīng)試教育逼得緊
為了考試能得到好成績,教師每天都讓學生陷入題海,讓學生沒有喘息的余地。在學校每天學生聽到的都是跟學習成績有關(guān)的話語。每道題,每個字、詞、句都是跟考試有關(guān)的。在家里,還要做家庭作業(yè),甚至除了作業(yè)之外,家長還要給留些課外題。一切活動都是圍繞著“考試”而轉(zhuǎn)的。導致學生失去了自我,失去了孩子應(yīng)有的天性,在他們腦海里,學習成了“討厭鬼”,永遠不見到它才最好。
2.“減負”受影響
“減負”的吶喊聲讓許多孩子走入了一個誤區(qū),視學習為負擔,從而不努力學習。一旦教師或家長給留稍微多一點的作業(yè),他們就承受不了,心理上就有了學習負擔。怕吃苦,成了大多數(shù)學生的現(xiàn)狀。長此下去,學生就會認為家長或是教師讓他們學習,違背了“減負”的原則。甚至有的孩子還會說:“你們大人都不學習,為什么讓我們孩子學習?”從而使孩子會以一種逆反的行為報復教師或父母的不公正,隨之而來的就是厭學。
3.時代背景優(yōu)越,沒有奮斗目標
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現(xiàn)代人吃苦耐勞的精神沒有了,為了孩子的成長,家長把一切都準備好了。所以在孩子的腦中,始終是“無論我缺什么,只要我跟家長說,馬上就會有的。”的思想根深蒂固。孩子不知道自己的學習目標是什么,反正家長讓我上學,我就上,教師讓我寫,我就寫,被動的學習態(tài)度就這樣產(chǎn)生了,甚至有的學生就這樣想:“我不學習,將來也能有飯吃,有衣穿,有房住,有錢花。”因為社會中有很多不經(jīng)刻苦學習就取得成就的事例,這種事例使學生耳濡目染,覺得學習不學習都無所謂,對將來沒有多大影響,所以學習興趣無處可生。
綜上所述,學生失去學習興趣的主要原因是家庭、學校、社會教育的不到位及違背教育規(guī)律的做法所致。使學生產(chǎn)生思想、認識上的偏頗及心理失衡,失去進取的勇氣。但是,只要我們對癥下藥,時刻關(guān)注學生的思想變化,家庭、學校、社會齊努力,一定會使學生的學習興趣回歸自然的。
(作者單位 吉林省遼源市東遼縣渭津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