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資料與主要問題
小A讀二年級,是個長得比較可愛的男孩子。他成績偏下,性格嚴重內向,從不主動和老師、同學交流,和同學在一起學習了一年,班級中大部分的同學他居然都不認識,對于班級的任何活動都不參與,在班級中存在感很低。
二、背景資料
1.家庭背景
這個孩子的父親在外打工,母親患精神病,平時住在另外一個地方。他從一出生開始就由外公外婆養育。他與母親一年就見幾次面,與父親更是不常見面。
2.本人情況
該生和同學相處時總覺得很緊張,比較自卑,基本上不說話,愛哭,在老師面前也是如此。每次和他談心,他都不能表達清楚自己的心里到底想要說什么。每天空余時就是拿著一支筆涂涂畫畫,沉浸在自己的世界當中,不與任何同學交往。
三、原因分析與診斷
1.原因分析
從日常的觀察中,我感到他非常渴望被人接受、給予關愛。
該生的家庭存在三個問題:
首先,該生在家庭中長期缺乏關懷和愛,自卑感非常深。弗洛伊德曾說過:“得到母親的愛的孩子將會終生自信。”母愛被認為是無條件的、最堅強的,是孩子生存的基礎,缺乏母愛使孩子對自己的存在缺乏認同和自信,無法從容地接納自己。因為客觀原因導致他從小缺失母愛,可以說他從未感受過躺在媽媽懷里的滋味。
其次,在學生習作時,我發現該生會將想象中父親對自己的重視、慈愛當做現實寫下來,這雖然是一種想象,但卻可以看出他心中對良好家庭關系的渴望。男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會不知不覺地處于父親對他的影響之中,即父親的行為模式影響到他性格的形成,但是在他的成長中,沒有這一步。另外,該生的生活存在經濟上的困難,使他在生活中無助感更強。
最后,他缺乏學校老師、同學的支持。
小A因為年齡較小,內向,無法表達自己內心的情感與感受,因此老師、同學可能會忽略他的一些需要,這樣更加造成了他在班級中的疏離感。
2.診斷
對于該生而言,解決其心理問題的根本目標:認識真正的自我和學會用適合而靈活的方式和人交往,這個目標不是短時期內能實現的,僅憑學校心理輔導較難實現,還需要他的家長來配合,并進行長期的努力。
四、輔導過程
根據小A的情況,經過分析觀察,我決定對其實施多渠道、綜合性的心理輔導。
首先,對其本人進行了繪畫心理分析。通過觀察發現他平時很喜歡在紙上涂涂畫畫,而他又不能完整地用語言表達自己,繪畫對于兒童應該是一個比較好的渠道。繪畫心理投射技術是心理動力學最常見的技術和方法之一。它不需要掌握任何繪畫技巧,通過鉛筆、橡皮或彩筆以及幾張白紙,促使繪畫者將隱藏在潛意識里的內容呈現出來,然后根據一定的標準,對這些圖畫進行分析、評定、解釋,以此來了解繪畫者的心理現象、功能,判定心理活動的正常或異常,同時繪畫者通過繪畫的表達過程獲得內心情感的舒緩與滿足。
為了不讓他覺得緊張,特意和美術老師商量之后,在一節美術課上,裝作隨意地對他說:“老師聽說你畫畫挺不錯,今天給老師畫一幅,送給老師可以嗎?自由畫,想畫什么都可以!”于是,他開始作畫。作畫時,我觀察到他非常專心,和平時學習判若兩人,而且臉上不自主地帶著愉悅的表情。畫完之后,我一看,發現他畫了一張海底世界,但是畫面上除了鯊魚,沒有其他的魚類。筆法靈動,鯊魚仿佛在游。
在心理學當中,動物有很多象征的意義。榮格提到過,魚,特別是生活在海洋深處的魚,表示人心理上的低級中心,表示人的交感神經系統,或者說是“下屆的動物”。在性格上,魚大多象征著一種溫柔、有愛心并且有奉獻精神的性格。因此,說明他也比較容易受到傷害,內心世界豐富,但是很敏感。小A畫的是鯊魚,鯊魚具有一定的攻擊性,能反映出他的自我保護意識很強烈,渴望主動。海底世界還象征著自由、隨意,這些都是孩子心底最真實的反映。
1.對學生的輔導
(1)采用尊重與理解學生原則
因為我覺得“尊重與理解”是心理輔導過程中對待學生態度以及師生關系方面應該遵循的基本原則。尊重學生的人格與尊嚴,尊重每個學生存在的權利,承認他是不同于其他人的獨立的個體,承認他與教師、與其他人在人格上具有平等的地位,這是心理輔導成功的前提。另外,教師還應站在學生的角度去考慮他的所作所為,這樣才能更深入地了解學生,理解學生。學生感到被他人理解了,才會產生一種“遇到自己人”的感覺,才會對你吐露心聲,才會對心理輔導絲毫不產生抗拒。自從從小A的圖畫當中了解到他一定的想法之后,我就在他補做完作業后,表揚他作業中的閃光之處,然后再詢問他為什么不完成作業的原因,同時問他是否需要幫助。如果他愿意交流,再與他討論以后如何來按時完成作業。如果他不愿意回答,也不強迫。有時,我還設身處地地為他考慮,充分考慮他的感受。比如,前一天的作業沒補好,可因為當天的功課較多,我就會讓他以后再補。
我還買了畫筆和紙,空余的時候請他畫畫,經常在班級中表揚他的圖畫。
也許小A感覺到了老師對他的尊重和理解,慢慢對我產生了信任,愿意向我傾吐內心的渴望、苦悶。這種良好的師生關系,是心理輔導獲得成效的基本條件。
2.采用學生主體性原則
在與小A溝通的過程中,作為輔導者,我盡量避免使用“你聽我說”“我告訴你”之類的命令式、灌輸式的口吻,而是用鼓勵性的、商量式的語氣與他談話。例如,“我能理解”“請聽聽我的意見”“我有個建議”等。班級要出板報,我建議他也去參與。開始他不肯去,我再三說明只要他去了,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大家一定不會拒絕的。我和其他同學事先打好招呼,在布置工作中,主動詢問他的意見。
另外,我還和他的家長一起研究制訂了改進計劃,我負責幫他找一個好學生幫助他,包括上課提醒他聽講,課后幫他輔導、檢查作業等等,他表示一定配合,同時表示一定克服困難,讓大家對他刮目相看。小A很努力,在不久以后的期末考試中終于考了80多分了。
每當他有些許進步,我就及時加以表揚,有時再給他一些獎勵。經常性的家訪,給他買衣服,和其他熱心的家長一起幫他報繪畫培訓班,讓這個缺乏父愛母愛的孩子感受到大家對他的愛。
2.與其他教師及有關同學的溝通
(1)與其他任課教師溝通
經常了解小A的情況,希望他們多給他關心,多給他機會,讓他感受到集體的溫暖,老師的愛心。
(2)與小A的同班同學經常溝通
有意識地找到素質較好的同學,對他們提出要求,讓他們多帶小A參加活動,與他交心,主動關心他,幫助他一同進步,同時與他們一起商量幫助小A的方法、時間、內容等。
五、結果與思考
1.結果
師生反映:小A自覺性提高了,基本能按時完成作業,上課也能堅持聽半節課,課后與同學們一起玩,學習習慣大有好轉,成績進步了許多。
外公反映:回到家比以前懂事了,常常能堅持先寫作業后看電視。
小A自己反映:現在我不怕來上學了,上課也不再覺得無聊了,喜歡畫畫,有點喜歡和同學在一起。
2.反省與思考
從結果來看,這次輔導基本上是成功的,對其輔導還將持續下去,由于年齡關系,反復性較強。
家庭、學校、環境教育對青少年的影響是非常大的,提高家長的素質和我們教師自身的素質尤為重要。教師要多學習心理學的知識,運用各種手段去幫助學生。
對于后進生要給予更多的關心、更多的幫助,要轉變一個后進生首先應尊重他,然后再引導他,而心理引導應擺在第一位。因為作為主體的學生如果缺乏主動精神,我們強行對他進行輔導,則這種輔導必定會由于學生的抗拒、冷漠和敵意而毫無效果。
心理輔導所要追求的終極目標是發展學生自我理解與自我指導的能力、自主地把握個人命運與獨立地應付生活挑戰的主體精神。只有當學生以主體的身份積極加入心理輔助活動時,這一目標才有可能達到。
(作者單位 浙江省紹興市北海小學教育集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