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教學中,學生是主體,教師是主導,教師的“導”是為了學生的“學”。因此,教師的合作不單純是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引導學生自始至終參與學習的全過程,使學生自己理解掌握知識,掌握學習方法,變“學會”為“會學”,既長知識,又長能力,更富有創造精神。那么,如何在課堂教學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促其成功學習呢?
一、培養興趣,激發求知,讓學生積極參與
興趣是創造歡樂愉悅的教學環境的主要途徑之一,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求知的先導,是會學的前提。怎樣讓學生在快樂和諧的氣氛中積極主動地獲取知識,是備課時需要考慮的方面。教師要充分利用學生好奇、好動的心理特點,巧妙地引入新知,激發學生參與的興趣。
在學生接受新知前,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思維的興奮點,使學生對新知識的接受有了興趣,他們就會在課堂積極思考,師生才能順利地共同開展教學活動。例如,教學“怎樣判斷一個分數能否化成有限小數”時,并沒有把判斷的方法直接告訴學生,教師先讓學生隨便說出分數,直接判斷這個分數能否則化成有限的小數,同時讓學生用計算器檢驗,使學生感到驚訝:“老師為什么能這么快,這么準確地作出判斷呢?”從而引入新課,大大激發了學生學習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欲望。通過引導學生觀察、比較、分析、推理來閱讀課本,使學生掌握了判斷的方法之后,再讓學生說說剛才老師是如何判斷的。此時,學生心中的疑問得以解決,課堂氣氛也進入高潮。
二、創設情境,提供機會,讓學生嘗試參與
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愿望是在一定的情境之中發生的,教師要及時創造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探求興趣。例如,教學工程問題時,教師出了這樣一道題:“車站運來一批貨物,甲車用20小時可以運完,乙車用30小時可以運完,兩輛汽車合運多少小時可以運完?”教師對學生說,“過去都是老師出題你們算,今天同學們出題,老師算。”學生頓時活躍起來,爭搶著出題,想難倒老師。一名學生迅速說:“老師,我出一個大數,你能算出來嗎?”他出的是8995000噸,教師馬上說12小時運完。這時,另一名學生說:“這道題與運來的噸數沒關系。”教師緊緊抓住這個時機,進一步提問:“那和什么有關系呢?”教師巧妙地設置了這樣的一個疑點,把學生帶到一個特定的教學情境中,為學生積極參與學習創造了一個良好的開端,教學過程就變成學生急于想知道答案的探究過程。
三、實踐操作,發展創造,讓學生學會參與
在教學中適當引導學生動手操作,使學生多種感官參與知識的認識活動,并在具有豐富感知的基礎上建立正確的概念,有效地培養每個學生主動積極的學習態度和訓練學生的智能素養,使他們形成良好的認知習慣。(1)在計算教學中,引導學生動手操作,能很快地掌握計算方法。如,口算“26-8”可以讓每個學生準備2捆小棒另配6根,然后要求學生動手取出8根。有的學生從1捆里取出8根,有的先取出6根再從另一捆中抽出2根……這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判斷哪種取法最好?這樣抽象的數據計算通過“物化”的動手操作和“內化”的語言表達,使學生懂得了“個位不夠減,從十位退1作10,和個位上的數字加起來再減”的道理。(2)通過動手操作,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數學概念。例如教學“有余數的除法”,首先讓學生動手擺小棒,按教師的要求進行操作演示,通過動手擺,發現有余下的根數,從而引出“余數”的概念,指出這種除法叫做“有余數的除法”。同時,通過操作,引導學生觀察分析、理解“余數要比除數小”,也是水到渠成了。
四、因材施教,激勵參與,讓學生體驗成功
學習的真正樂趣在于經過艱苦努力獲得成功的體驗,成功后的歡樂是學生學習精神力量的重要源泉,它能進一步發展學生的興趣。而學生之間的個別差異是客觀存在的,為此課堂提高不能搞“一刀切”,更不宜偏愛優等生,歧視后進生,應給每個學生以平等的、充分的關注,讓不同層次的學生擁有等同參與成功的機會,增強學生信心,使他們成為課堂的真正主人。同時,在課堂教學中還應培養學生堅強的意志和刻苦奮斗的精神,正視學習過程中的種種挫折,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心理,讓每個學生都有機會表現自己,認識自己,發展自己。
總而言之,我們教師在教學中應運用多種手段,多方面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學習的全過程,使學生成為名副其實的學習主人,從而實現成功的學習,真正提高教學效率。
(作者單位 福建省泉州市永春縣錦斗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