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主要指出在識字、寫字教學中存在的偏激之處,以供各位同仁參考。
關鍵詞:識字;老師評價;自我評價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識字、寫字是閱讀與寫作的基礎,是一、二年級的教學重點。漢字是中華文化的瑰寶,蘊含著豐富的文化信息,學習漢字的過程就是學習文化的過程,學習審美的過程。由此可見識字教學的重要依據。但在我們的識字教學手段不斷推陳出新的同時,識字、寫字教學中也存在一些偏頗之處,應加以糾正。
一、應糾正認字與寫字“平均用力”的偏頗
語文教材中將漢字教學分為兩類,即:要求認識的字和要求會寫的字。(1)要求會寫的字,要能讀準字音,認識字形,寫得正確、端正,大體了解意思,并會在口頭和書面中運用。(2)對要求認識的字,只要求學生認識,在課文中認識,換個地方也還認識就可以了。但由于要求認識的字在練習中和測試中都占有一定的比重,許多老師也相當重視“認字”的教學。課上指導學生認識要認的字時,不惜花大量時間讓學生分析,識記字形,沒有把時間、精力用在該花的地方,這樣勢必加重學生的負擔。另外,低年級學生手指還很稚嫩,少寫一些,更有利于小學生的正常發育和健康成長。
那么,怎樣做到既識字又省時呢?
1.每一次指導認字都要求給學生以強刺激,使學生對字的每一印象深刻,如采用圖畫識字、講故事識字、猜謎識字、對比識字等方法都可以達到每一個字印象深刻的效果。
2.課堂采取多種方法復現,及時鞏固要求認識的字。如做找朋友的游戲、小組賽讀等方式,既學得輕松,識字又得到了強化。
二、應糾正只重識學數量,不重識字能力的偏頗
在小學階段,學生要認識3500個左右常用漢字,每篇精讀課文中要學習十多個漢字。識字數量之多,加之學生進入中年級后,閱讀教學成為教學的重點內容,教師不可能把更多的精力用在識字教學上,這就要求教師在低年級識字教學中要注重培養學生的識字能力。
1.在識字教學中運用多種形象、直觀的教學手段,創設豐富、多彩的教學情境,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活、學習經驗,注重教給學生識字方法。
2.鼓勵學生多讀課外書,借助漢語拼音識字。
3.引導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遇到不認識的漢字時養成多請教、查字典的習慣,并為之注音、注義。
三、應糾正只重教師評價不重學生自我評價的偏頗
寫字與識字是密不可分的,識字在寫的過程中得以鞏固。漢字不僅要寫得正確,而且要書寫規范、端正、整潔。
在寫字評價中教師往往獨覽大權,學生只有聽命改正的份兒。其實,教師可以把評價放權給學生,也可以讓學生同桌之間互相評價,即從同桌寫的幾個字中選出一個寫得最好的字圈上,或者給他提點建議。可以自我評價,即從自己的字中選一個寫得最好的圈上,與書中的字對比找不足,再寫一個。把老師評價、互相評價、自我評價交替使用,寫字評價才會更具人性化,學生把字寫好的愿望就會更強烈。
四、糾正對隨文識字認識的偏頗
在示范課中,我們看到的識字教學都是隨文識字。筆者認為隨文識字是低年級識字教學一個非常重要的教學手段,可是在平時的教學中,許多低年級教師把閱讀與識字分成兩部分來教學。分析其原因是認為識字與閱讀放在一起教學太繁瑣。其實,隨文識字有三點好處不容忽視:一是在反復讀文中,生字的復現有助于生字的識記;二是低年級學生生活經驗少,知識儲備不足,在語言文字中識字有助于理解字義,了解原詞的用法,學會運用;三是字義了解了,語句讀通了,就更有助于課文內容的理解、閱讀能力的培養。
另外,要注意培養學生自主識字的興趣和習慣。在識字教學中,可以讓學生說說這些漢字中哪些是你認識的,是怎樣認識的。學生可能會說是在看食品的包裝時請教父母認識的,在閱讀課外讀物時認識的……這時教師要給予學生真誠的鼓勵。教師在班內定期展示學生的識字成果。這樣既使學生在自主識字中感受到成功的快樂,又提高了學生的識字興趣,有助于自主識字習慣的養成。
(作者單位 吉林省磐石市牛心鎮第二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