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外教育在我國已走過了六十余年的歷程。當下,校外活動場所已遍布全國各地。但作為一項特殊的教育,特別是許多地方,公辦的校外活動場所才剛剛起步,它是否真正為社會所了解、重視、支持,其質量如何,功用是否真正發揮,可能各地也參差不齊。筆者認為,大力發展校外教育事業,切實提高校外教育質量,真正消除“白日空”現象,促使校外教育與學校教育有機銜接融合,要充分認識并做到以下幾點:
一、各方重視、多方支持是前提
俗話說:一個巴掌拍不響。校外教育的外延非常寬泛,無論是場所建設,還是舉辦培訓班,還是開展各種活動,都離不開社會各部門和各界人士的重視、支持甚至參與。無論是總站還是分站點,其硬件建設、文化氛圍建設、培訓專業設置、費用審批、招生渠道等,都需要在校外工作者自身努力的基礎上多方聯動,達成共識,形成合力。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從政策上、輿論上給予大力支持。
二、培訓與活動質量是核心
對任何一項工作而言,質量是其命脈。青少年校外活動中心作為廣大青少年學生接受校外教育的重要平臺,其工作質量是活動中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核心所在。當下,青少年校外活動中心的工作重點內容就是舉辦培訓和開展活動。如何不斷提高培訓和活動質量,是擺在我們校外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個永恒話題。這就要求我們要樹立前瞻意識,不斷強化內部管理,拓寬工作內容,加大教學過程管理,打造特色品牌培訓項目,強化各類活動的時代性、實效性和社會需求性,提高工作質量,從而提高全社會對我們工作的知曉率和知名度。
三、師資隊伍是關鍵
馬克思主義理論認為:人是最活躍的、起決定作用的生產力要素。在教育活動中,教師是主導者,教師的思想道德素質、業務素質對培訓質量起著決定性作用。為此,作為校外教育工作者,應始終秉承“理念是先導,學習是內驅”的宗旨,通過多種方式狠抓政治學習和業務學習不放松,為持續推進校外教育與基礎教育有機銜接融合而奠定思想基礎和專業基礎。只有源源不斷的“活水”才能適應和滿足學生、家長、社會的不斷發展和需求。
四、后續發展是保障
校外教育實質上是實行市場化運作的社會教育,只有不斷發展才能長久生存,這也正符合“發展是第一要務”的理論。所以,校外活動場所無論是在設施設備的配置更新上,還是在內部管理的強化改進上,無論是在培訓和活動項目的設置上,還是在培訓和活動的實施過程上,都要站在市場的前沿,突出時代性和社會需求,緊緊抓住“特色”,創造自身的優勢,形成自己的品牌并不斷創新,確保不斷發展前進,永葆青春活力,立于不敗之地。
(作者單位 陜西省南鄭縣新集鎮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