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語文教學中,多讀多練是捷徑。讀的方法有很多,它包括默讀、朗讀(自由讀、齊讀)、瀏覽等等。而朗讀是最重要的。朗讀是把文字轉化為有聲語言的一種創造性活動。它是小學生完成閱讀教育任務的一種重要的基本功,就語文學習而言,朗讀也是最重要的。朗讀是閱讀的起點,它有利于發展智力,獲得思想熏陶,有助于情感的傳遞。
關鍵詞:語文;朗讀;技巧
我國宋代大理學家朱熹說:凡讀書,需要讀得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牽強暗記。而且要“逐句玩味”“反復精詳”“誦之宜舒緩不迫,字字分明?!边@樣,我們可以深刻領會其材料的意義、氣韻、節奏,產生一種“立體學習”的感覺。這要求學生從小養成正確朗讀的習慣,還要求讀書必須逐字逐句透徹理解,進而深入體會,反復揣摩。
朗讀是要講究技巧的,所謂朗讀的技巧,正是指朗讀者為了準確地表達作品的思想內容和感情而對有聲語言所進行的這種設計和處理。這些設計和處理是從作品內容出發的,它將正確處理語言的斷和連(停頓)、輕和重(重讀)、揚和抑(語調),不僅使語言生動、形象,還使語言具有表現力和音樂性。怎樣把“讀”巧妙地運用到教學環節中呢?
一、運用“瀏覽”把握全文結構
瀏覽全文,先看開頭和結尾,再看中間內容,中間內容抓住段前提示語、表順序的詞以及過渡段,這樣就可以分析出課文的大致結構和寫作順序,讓學生心里有一個完整的框架,較復雜的課文,教師可作適當的點撥提示。
二、運用“默讀”“自由讀”整體感知、把握全文主要內容
當學生了解了課文的框架結構,就可以以“默讀”“自由讀”或“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等形式再讀課文,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是每篇課文首先要解決的問題,在這個環節就可以解決了。同時,學生質疑,提出問題也在這時完成。
三、“有感情地朗讀”深刻理解課文內容
這個環節學生有一定的難度,因為要“有感情地朗讀”就必須把自己融入課文中、角色中,大聲地讀出來,語言的表達效果才容易出來。這需要老師的引導、啟發,可采取抽讀、對比讀、齊讀等多種形式讀,相同的內容每個學生也許有不同的感受,不同的讀法有不同的表達效果,可以組織討論,予以肯定和鼓勵。比如,《地震中的父與子》中的“他挖了8小時,12小時,24小時,36小時,沒人再來阻擋他?!边@句話,可以由緩到急地讀,表現父親挖掘時間長而艱難。還可以由快到慢地讀,表達沉重的心情。
四、運用“選擇性的讀”把握全文重點
為了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把握中心思想,感悟作者表達的情感,需要抓住課文中的重點句、段,反復讀、反復感悟,所以指導學生有選擇性地讀文,可以把握重點,加深理解,并能聯系上下文理解重點詞、句的意思,領悟作者的表達方法。另外,還可以讓學生有選擇地讀自己喜歡的地方,能更好地聯系生活、聯系實際,表達不同的感受。
總之,在語文教學中,“讀”的方式方法還很多,能把各種讀法融合運用,巧妙搭配,學生多讀多練、讀中感悟,教師組織引導,少包辦代替,更能體現學生主體,教師主導,教學效果事半功倍。
(作者單位 四川省西昌市高草回族鄉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