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數學大綱指出:“根據數學的學科特點,對學生進行學習目的教育,愛祖國、愛社會主義、愛科學的教育,辯證唯物主義觀點的啟蒙教育,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獨立思考、克服困難的精神。”這段話,指明了小學數學教學中德育的內涵,作為一名數學教師,在教學數學知識的同時,應潛心研究教材特點,深入挖掘德育素材,找出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憑借點,以此來對學生進行思想素質的滲透。
一、介紹我國古今數學成就,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思想
我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數學知識,出現了劉徽、徐光啟、華羅庚、祖沖之等卓越的數學家,完成了《九章算術》《幾何原本》《數學趣味談》等杰出的數學著作,對人類文明產生著深遠的影響。在數學教學中,講解負數時,通過教材“讀一讀”,告訴學生,我國對負數的認識比埃及、印度早六七百年,比歐洲早一千多年;講解圓周率時,通過教材插圖介紹我國杰出的數學家祖沖之,求得圓周率在3.1515926和3.1515927之間,比17世紀的荷蘭人安托尼茲早了一千一百多年;介紹我國《九章算術》中的“方程”一章給出的一次方程組的解法,比歐洲早二百多年;在介紹我國的數學成就時,通過教材插圖中的華羅庚教授工作像,介紹他解決了一些古代數學史上久未攻破的數學難題,享有崇高的國際聲譽。數學教師對這些數學史上的瑰寶如數家珍、津津樂道,不僅能夠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增強信心,而且可在學生心目中樹立起民族自尊的豐碑,培養繼承和發揚民族優秀傳統的責任感。
二、闡述數學的廣泛應用,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華羅庚教授精辟地敘述了數學的各種應用:“宇宙之大,核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變,生物之迷,日用之繁等各方面,無處不有數學的重要貢獻。”例如,一年級教師在講解“時、分、秒及相鄰兩單位進率”時,讓學生聯系生活實際,說出他們起床時間、到校時間、每節課學習時間,試著說出鐘面上的數字,并親身體會一下一分鐘有多長,使他們形成初步的時間觀念,進而懂得時間的寶貴,自覺地珍惜時間。又如,在教學重量單位“千克,克”時,引導學生算一筆賬,我國是約13億人口的大國,每人每天節約1粒米,看起來微不足道,但全國就可節約3萬多千克的大米,這些大米可供250人吃一個月,經過計算,學生懂得一粒米、一滴水的價值,懂得養成勤儉節約的意義,養成了勤儉節約的好習慣。
三、寓德于教,把握好融合點
在數學教學中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滲透,課堂教學是主渠道,而且是在知識傳授過程中實現的。因此,必須在“寓”和“滲透”上下工夫,切實把握好融合點,做到知識教學、能力培養和思想品德教育同步到位。數學內容不同,滲透的方法也應不同。對概念教學要在引入、得出結論和應用的辯證分析過程中,有機地滲透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在一些求積公式推導過程中滲透形變和不變的思想,例如,在教學圓的面積時,圓的面積公式推導過程是將圓平均分成若干等份,拼成一個近似長方形,然后引導學生觀察、分析得到形狀在變,面積不變。讓學生在變化中求發展,實現知識遷移。
四、展示數學蘊含的內在美,培養學生高尚的審美情趣
數學家羅素講過:“數學中有至高的美。”數學的美客觀存在于教材的各個角落,有時蘊藏在公式、法則的背后,有時呈現在數、形之中。例如,在講解概念時,結合某內容讓學生體味其語言的精煉、準確,使學生感受到數學的語言美,三角形雖然形式千變萬化,但內角和始終不變,體現了數學的數形結合美。人們用地板鋪室內地面,一般選用正方形,這樣不僅使人感到美觀大方,而且施工簡單易行,這就是數學中正方形產生的美……這樣的教學既滲透了美學知識,又使我們的數學課更具風采,陶冶學生的情操。
數學教學滲透教育的領域是寬廣的,途徑是多種的。只要靈活地利用教學中各個方面、各種因素的相輔相成關系,把數學教學與德育滲透有機協調起來,就一定能達到數學教育的真正要求,培養出全面的高質量人才。
(作者單位 福建省漳州市第二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