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基于反思傳統小學作文教學出現的問題,借鑒資料,在小學習作教學實踐中嘗試開展生活化教學。此法注重調整教師的角色定位,引領學生因需而作;重生活體驗感悟,促學生積累素材;適當引導限制,讓學生學會自主自由表達;進行多種形式的賞識性評價,讓學生收獲習作的愉悅,從而讓學生重獲習作的樂趣和信心,逐步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關鍵詞:小學;作文教學;生活化
現在的學生,特別是初次接觸寫作的小學生,普遍存在“害怕作文,作文難寫”的感覺,很多都感覺“習作難,難于上青天”,廢話、套話、假話充斥文間,習作內容空洞,缺乏個性。探其源,乃是沒有生活,沒有素材。《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說:“寫作教學應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應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熱愛生活,表達真情實感。”反思傳統作文教學出現的問題,筆者通過學習,在實際教學中嘗試引導學生“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一、改變教師角色,引領學生因需而作
我在作文教學的過程中,努力改變陳舊的觀念,不再充當發號施令者,而是在作文的全過程中充當引導者、設計者、服務者,充分組織和利用各種實踐活動,讓學生參與其中,有所感受,并激發學生樂于用語言文字來溝通、表達,使作文成為學生自己的需要。
二、重生活體驗感悟,促學生積累素材
小學生年齡小,不善于觀察積累,導致其在寫作時無話可說。我秉持大語文觀,不再把作文局限在幾節作文課上,而是把它貫穿于學生的學習、生活之中,使作文真正成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成為學生表達內心情感的一種重要方式。主要的實踐活動有:
1.走進社會
教師應主動地引導學生關注社會、了解社會,并說出自己參加社會活動的感受。比如,在“為敬老院服務周”中,由于風大,導致我班負責的區域內垃圾特別多,有些學生就生氣埋怨,我便在活動結束后引導他們說出了自己的內心感受,并建議他們把想說的話寫進日記,效果很好。親身經歷的事情,學生寫起來要容易得多。
2.關注學校
學校每一天都有變化,各樣的人和事,活動和內容都是寫作的好素材,老師可以幫助學生形成細心觀察和勤于思考的好習
慣,引導學生關注生活表現生活。如自由命題:我看“課間十分鐘”,學生佳作很多。
3.品味家庭
學生的成長和家庭是密不可分的。學生在家中的表現往往是最真實,最自然的。學生在家庭中所接受的教育是任何教育都無法比及的。我在教學中充分利用各種機會創造氛圍,讓學生在家庭活動中得到鍛煉和提高。比如,在集體觀看完電影《暖春》后,我給學生布置了一個作業——“我給媽媽洗腳”,引導孩子們寫一篇習作。后來一位寫作水平一般的學生在日記中寫到:“我第一次看到媽媽的腳,并不是想象中的柔嫩細滑,而是粗糙無比……我搓呀搓呀,眼淚差點掉下來:媽媽為了我們一家竟如此辛苦。”從中可見,只有在生活中有了真實的體驗,觸動了心靈,才能自由自在地表達出自己的內心感受,真正做到“下筆如有神”。
三、適當限制,讓學生自由表達
教師要大力培養學生盡情傾吐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學會自主寫作、樂于表達。
在生活中體驗是積累素材,但絕不是強迫學生只使用某種材料。當課內作文要求離學生生活較遠時,還可以適當放寬限制。平時的日記練筆,更是可以想什么寫什么。只要是學生的真情實感和內心的表白,我們都應鼓勵支持。即使有了這樣那樣的不足,也應在保護積極性的前提下,給予細致耐心的指導。我們應尊重學生的獨特感受和各自的語言表達習慣,“不以己喜,不以己惡”來影響學生,不設框架,而是適當限制,引導孩子自主表達。
四、重賞識性評價,推學生品味愉悅
我注重形式多樣的賞識性評價,推進學生品味習作成功的愉悅。學生互評時,鼓勵學生找出別人和自己的閃光點,并說出道理,在指出不足時語言誠懇,并提出解決方法。教師在批改作文時,不要太苛刻,應以鼓勵、賞識為主,讓他們在每次習作后都受到激勵,盼著下次習作,盼望老師下一次鼓勵性評語,我們的批改才真正起到了作用。我還把每期的優秀作文、好詞佳句,或講評,或張貼,或推薦發表。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小學語文教師要盡力改變學生怕寫作文的現狀,要引導學生在豐富多彩的生活中積累素材。通過教師巧妙的引導和賞識性評價,學生才能重獲習作的樂趣和信心,學會自由表達、自主作文,才能寫出真實的有生活積淀的佳作來。
參考文獻:
[1]曾葆春.學“陶行知”思想,寫“生活化”作文[J].福建教師,2009(05).
[2]張延生,劉紅梅.作文如何生活化[J].教育論壇,2010(10).
(作者單位 江蘇省邳州市李口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