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是反映客觀事物本質屬性的思維形式。小學數學教學的主要任務之一是使學生掌握一定的數學基礎知識。而概念是數學基礎知識中最基礎的知識,對它的理解和掌握,關系到學生計算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關系到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對學習數學的興趣。
如何進行小學數學中的概念教學是很值得我們研究的問題?,F結合我的教學實踐,談談我在數學課堂中的概念教學。
一、在情境中認識概念
贊可夫說:“教學方法一旦觸及學生的情緒、意志領域,觸及學生的精神需要,這種教學方法就能發揮高度有效的作用?!痹跀祵W教學中,我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生活體驗,科學、有效地創設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饒有興趣地探究問題,認識概念。
如,我在教學“小數的性質”時,創設了這樣一個情境,老師在黑板上寫出3個數“3、30、300”,問:“這3個數相等嗎?(不相等)誰能在這3個數的后面加上適當的單位名稱后,再用等號連接這3個數?”此時,教師已將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教學內容上,同時還讓學生對學習內容產生了興趣。學生積極思考后,有的說:3米=30分=300厘米;有的說:3元=30角=300分……老師一一肯定后又問:“誰能加上同一個單位名稱后,將這3個數用等號連起來?”學生回答:3米=3.0米=3.00米……老師問剛才3米、3.0米、3.00米……這些數是相等的,那么像3、3.0、3.00這樣數的大小是否相等呢?從而讓學生在情境中去探究問題,認識什么是“小數的性質”——在小數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數的大小不變。
再如,在教學“角”的概念時,我借助教室的各個角落,啟發學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有興趣地認識“角”,并積極地去了解“角”,了解“角”有幾個頂點?什么叫做“角”的邊?“角”有幾種……從而讓學生在情境中掌握了“角”的概念——角是由一點引出的兩條射線組成的,同時也在學生的體驗中加深了對“角”的頂點和邊的認識。
實踐證明,在教學中教師創設這樣有趣的情境,可以使原來枯燥、抽象的概念變得生動形象、饒有情趣,從而激發學生學習概念的欲望,主動地去理解概念。
二、在辨析中理解概念
數學概念之間,既有密切的聯系,又有嚴格的區別。新概念建立之初,容易與一些舊概念產生混淆,如果一味強調咬文嚼字、斟字酌句地甚至通過背誦來區分、掌握概念,實在是不可取的。在教學中我針對性地啟發學生辨析,加深了學生對概念的理解,克服了混淆現象。
如,我教學“距離”這個概念時,學生很容易出現“垂線”是“從上往下垂”的印象。于是我采用了“多方辨識”法,使學生根據本質屬性去識別屬于此概念的對象。首先,我讓學生從“直線上方一點”“直線左方一點”“直線右邊一點”“直線下方一點”分別向直線作垂線,并量出這點到垂足的長。這樣學生就能多方面地識別什么樣的線段長可稱為“距離”。接著,我適當地設置一些干擾背景,如要求在兩條平行線間,過其中一條直線上的一點作出另一直線的距離;從一個三角形一個頂點作出這頂點到對邊所在直線的距離等等。這樣不僅加深了學生對“距離”概念的辨識能力,而且也為今后學習“高”的概念打下基礎。
三、在操作中掌握概念
從現代教學論的主體性觀點來看,教學過程是學習主體的一種主動的建構過程,這個活動的過程是學生主體活動的過程,任何老師都包辦代替不了,必須由學生參與這一過程。在概念教學中,我注重了學生的操作,讓學生在操作中掌握概念。
如,我教學“平行四邊形的認識”時,在學生認識的基礎上,我首先讓學生動手在釘子板上圍一個平行四邊形、在方格紙上畫一個平行四邊形。通過“一圍”“一畫”的操作實踐,學生會去發現問題,然后解決問題,從而也加深了對平行四邊形的了解,不但掌握了這個概念,還提高了作圖能力。
再如,教學“厘米、米的認識”時,對于這些長度單位,二年級學生是不清晰的。我從比高矮等實際事例入手使學生明白了長度單位對于精確測量的意義,再讓學生通過測量工具認識這些長度單位,然后動手測量圖釘的長度、食指的寬度、書本長寬、平伸兩臂的長度、黑板的長度、教室的長寬等。通過實際的操作,學生感知了厘米、米的長短及對這些長度單位的實際運用。
這樣充分地讓學生看一看、摸一摸、數一數、量一量、掂一掂、試一試,對實際事物進行感知性操作,從而在操作中掌握了數學概念。
四、在生活中深化概念
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要體現生活性,學有用的數學。我為了讓學生進一步掌握新概念,注重了在生活中從不同的角度、方位再現概念、應用概念、深化概念。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新意識,讓學生切實體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體驗到數學的應用價值。
如,在學習整數除法時,要背下“商不變性質”并不難,難的是能自覺地靈活地應用。因此,我用“簡便計算”的題目再現這個性質的應用,又在以后的“除數是小數的小數除法”和“分數的基本性質”等教材中進一步反復強化。這樣檢驗、深化概念,教學效果好。
再如,學習“高”的概念后,應該注意到,“高”概念的形成下面學習“面積計算”作了準備;反過來,教師應有意識地運用“高”計算面積時,并且對應用中出現的問題,及時地加以糾正,從而不斷地鞏固、強化對“高”的理解。比如,還有數的概念、重量單位(克、千克、噸的認識)、平均數問題、平面圖形(如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圓形等)、立體圖形(如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圓錐)等都和我們實際生活緊密聯系,我們應正確地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學數學,使學生感到數學就在身邊,生活中充滿了數學,也深化了對概念的理解。
總之,概念教學我們應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在教學中靈活地運用教材,讓學生在不同的情境中,在辨析、操作中,在生活中有趣地學概念,這樣學生對概念的認識才能升華,智力才能得到開發。
(作者單位 重慶市萬州區紅光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