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作,即學習寫作,這是新課程標準對小學生寫作又一新的提法。與原來的“作文”相比,它不僅是一種提法上的改變,更是對小學生寫作要求上的改變。“作文”側重于要求學生會寫作,目標單一,強調的是“會”;而“習作”關注的不光是學生寫作的能力,還體現了學生寫作的過程與方法和情感態度價值觀,即“三維”目標的統一,強調的是“學”。目標上的改變,必然引起教學思想與教學行為的轉變,特別是課堂中應如何加以實施,更值得大家探討。通過教學實踐,我認為習作教學應做好以下五點。
一、激趣
學生學習寫作與學習其他知識相同,需要激發興趣。從課標教學建議中明確提出“重在培養學生的寫作興趣和自信心”可以看出,習作興趣培養不僅是一種教學策略,更是一種教學目標,對此教師責無旁貸。
1.趣來自易,即易于動筆
這就要求我們選材上貼近兒童的生活,只要與學生大腦貯存的生活經歷相匹配,讓學生有話可說,有話可寫,習作就容易了。當前,為了讓學生易于動筆,大力提倡學生自主擬題,少寫命題作文,減少習作的束縛,讓學生能依據自己的生活閱歷,憑自己的喜愛,想寫什么就寫什么,想怎么寫就怎么寫。這個時候主要解決的是寫什么的問題,只要學生能寫出來即可。內容具體也罷,不具體也罷;通也罷,不通也罷;前后連貫也罷,不連貫也罷;有錯別字也無所謂,只要學生在選材上大體符合要求,都不要否定。這樣要求,主要是為了降低習作的起點,降低起始階段的難度,盡量讓學生都能夠邁過第一道坎。
2.趣來自樂,即樂于表達
(1)創設情境,借助外部的刺激引發學生的寫作欲望,視習作如游戲。有這樣一個很好的習作設計范例:介紹動物的樣子和生活習性。該例巧妙地設計了為動物設計名片的活動,讓學生以第一人稱介紹自己熟悉的一種動物,包括長相特點、活動特點、吃食習慣,這樣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生活記憶,讓學生猶如在“動物大會”上發言,不愁學生沒有興趣。
(2)激勵性的評價,面向全體學生,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使每一個學生都獲得習作上的成功感和自信心,喚起學生內心深處的習作興趣。如,對習作較差的學生,哪怕是一個優美的詞語,也要在詞語的下面畫上波浪線,讓該生得到與一個習作較好學生同等意義上的表揚與鼓勵。學生有一句優美的語言,教師要在班上念出來;學生有一段優美的語句,要讓學生抄下來貼在班內的宣傳欄里;學生有一篇優美的習作,教師應該讓學生本人到講臺上朗讀給大家聽,以示表揚。
二、促悟
悟是為了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1.悟題目
明白習作要求,養成審題的習慣,必要時可以組織學生交流各自對題目的理解。
2.悟范文內容
明白可以從哪些方面來寫,即寫什么。要讓學生知道文不離題。
3.悟范文方法
明白怎樣將內容按一定方法進行表達,怎樣按一定順序進行敘述,即怎么寫。
學生要達到悟的目的,自讀范文是基礎,要從不同角度、不同內容中領悟到其共性,在大腦中初步建構自己的習作輪廓,內化為自己的寫作要領。
三、誘導
充分發揮教師引導者的作用,將學生的“情”引向深入。
1.以導激活習作源(人、事、景、物)
一般情況下,一個成人對自己接觸的人、事、景、物不會很留意,即使留心,也不會去注意細節。現在要讓八九歲的孩子回憶所接觸的習作源容易嗎?首先,教師應采取有效的方法,或詳細提示,或情境模擬,或讓學生親身經歷,或實物再現等,加以詳細的啟發、引導,克服“悟”中零星的習作感悟。其次是激活詞句(句式)再現。有積累不一定會運用,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三年級學生會運用自如更難,教師可根據實際情況提供一些詞句供學生參考,如寫一種水果片段,可出示形狀、味道等方面的詞語或句子。
2.以導點撥習作技能與方法(略)
四、練習
起草與謄寫,不但要給予充分的時間在課堂中完成,而且動筆前要有充分的構思。課堂習作次數不能只滿足于課標規定的次數,即每學年16次左右,應多練習,多寫一些小練筆。魯迅先生說得好:“文章該怎么做,我說不出來,因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練習,此外并無心得和方法。”足以說明多練習的好處。但有一點值得注意,90%的人從小學到初中,寫作次數不少于300次,為什么卻連簡單的記敘文都寫不好?因為這種練習純屬一種機械的模仿、呆板的操作。以此為鑒,為提高學生多練習的效果,教師可引導學生前后對比,從中獲得寶貴經驗。
五、多改
包括教師批改、學生自改與互改。教師批改要及時,不能以成人的意識代替兒童的童心意趣;學生自改與互改要避免隨意性、盲目性。要重視引導學生在自改和互改過程中提高寫作能力。首先,讓學生明白重點改什么;其次,讓學生明白怎么改。事先,教師對每組學生的習作都范批一兩篇,讓學生審閱,讓他們心中有數。
興趣、感悟、誘導猶如作文的源頭活水,練習和修改就如寫作的溪流,泉源豐盈,溪流自然活潑地晝夜不息。如果我們能夠在激趣、促悟、誘導、多練、多改這五個方面多下工夫,學生的筆下一定會生成一篇一篇如花朵般美麗純潔的文字。
(作者單位 安徽省宿州市碭山縣碭城第一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