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對象:梁××,男,8歲,小學三年級學生。
一、問題簡述
(一)老師觀察到的情況
梁××聰明、好動,但學習散漫,上課不專心,愛做小動作或經常發呆。不能單獨完成作業,成績跟不上,學習被動,考試不理想。不愛勞動。獨立性差,人際交往差,愛打罵同學,有說謊行為。
(二)父母反映的情況
梁××上小學二年時,父母離異,被法院判與父親生活。為了不讓孩子受到傷害,他們暫時隱瞞了。當在父親娶了后母之后,也沒有直接告之,等到孩子提出疑問時,才簡單告之,可孩子的心靈已經受到傷害。在家學習需要家長陪伴方可完成。往返于父母兩家,造成監督脫節,孩子學習渙散。孩子曾提過:“為什么阿姨和爸爸住在一起?”
(三)與梁××個別談話發現的情況
父母離異后,他很想和其他的同學一樣,能夠和父母生活在一起。而父母又在撫養問題上有爭議,爺爺和奶奶又不愿意讓其經常和媽媽見面。
二、資料收集
個案生活背景
1.家庭關系。屬單親家庭,父母離異。離異前被法院判與父親生活,后父親娶后母,后母是代銷營業員,在打工時與其父認識,比父親小幾歲。父母離婚,父親再婚都沒有跟其說明白。現在在父親和母親兩個家之間徘徊。
2.家庭經濟情況。梁××父母以前是開汽車修理店的,收入甚好,經濟寬裕。
3.媽媽教育態度。“嚴”加管教,方能早日成才。放學后須立刻回家,否則需持老師證明。
4.生活簡史。父母離異前一家三口過著美滿的日子,父母開汽車修理店,生意繁忙。主要是媽媽打理,爸爸比較清閑,手下請了好幾個幫手。經常趕到夜里二三點。離異前主要由爺爺奶奶照看,比較溺愛。上一年級時,孩子可愛,但較幼稚,與人交往沒有分寸。學習成績中上。課堂上經常發呆,與家長聯系。只說是迷信什么,也沒告之。接下來,就發現作業沒按時完成。成績一直往下滑,到現在成績在班級的最后幾名。家長看似很急,可生意忙,還是沒時間陪孩子。
三、個案指導設想
1.用心理健康教育理論來指導“單親家庭子女教育問題研究”課題的研究活動。
2.通過調查了解其基本情況。
3.和梁××結對子,交知心朋友。采用談心、同玩樂、輔導學習、排憂解難建立感情,讓信任在其寬松的氛圍中得以傾談,從中發現問題的所在,幫助該生自我解決問題。
4.誠懇相待家長,通過家訪,全面了解家庭環境,商討對梁××教育相互配合的意見。
5.與其他科任老師交換幫輔意見,并通過其他的同學對該生作進一步了解,讓他承擔班上的一些工作。
四、個案指導成果
(一)個人方面
1.通過談心,不斷地鼓勵他,給他講中外名人勵志的故事。有進步就表揚他,不時地向家長報喜。組織班級同學和老師一起開展“愛生活”“我是小主人”等班隊活動。一起為他過生日,使他感動得流淚。當他與同學產生矛盾時,給予平等對待,讓他明白是非。他都能虛心接受,但是時有反復。打架欺負同學的毛病,基本克服了。
2.學習也有提高。作業基本能完成,數學成績從原來五十幾分提高到良,甚至有時還能考到90多分。
(二)家庭方面
1.父親由于要經營汽車修理廠,經常不在家,造成孩子心靈創傷,無人照管,放任自流。通過交談,深感自疚,認識離異對孩子造成的傷害,表示以后對孩子多加關心照顧。
2.母親指出這幾年來光疼愛孩子是不行的,而要在思想品德上嚴格要求,多關心他,要教他學好。在學習上要督促輔導,盡力為他提供較好的學習環境和學習條件,并注重孩子獨立性的培養。
可以說離異家庭的孩子經常是不幸的,但萬幸的是梁××的父母還是愛他的。經過交流,其父母對孩子的教育都有所改進,使得梁××得以健康成長。
五、結論
1.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單親家庭的孩子的心思更細膩,渴望得到更多的愛,首先要尊重他們,用真摯的愛心去對待他們,和他們在思想和情感上交流,盡力為他們排憂解難,挖掘他們的潛能。教師要用耐心和愛心去感化他、教育他。
2.跟家長多聯系、勤家訪。孩子的一點進步和長處,及時向家長匯報。孩子存在的問題,與家長溝通時要注意方式和策略。使家長意識到家庭對孩子成長的重大影響,教育孩子是每個家長的義務,能為孩子做好表率。孩子進步了,家長應繼續給予關心,使其更上一層樓。
(作者單位 福建省南安市柳城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