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
師:同學們上了近一周的課,累了吧?(學生有的點頭,有的發出“嗯”)。所以老師打算今天不上習作課,讓同學們看看動畫片,放松一下,好不好?(少數學生懷疑地看著老師,大多數學生顯高興狀,手舞足蹈者、喊“好”者、說“耶”者皆有之)大聲地告訴老師,好不好?
生(齊,大聲):好。
(師點擊視頻鏈接,學生觀看。)
師:觀看了《神筆馬良》的動畫片,現在老師問大家,馬良得到神筆后是怎么做的?請用下面句式說話。
(投影:馬良得到神筆后,他為_________ 畫_________ ,讓他(們) _________ 。)
生:馬良得到神筆后,他為孩子畫了一只綿羊,讓他不再為失去綿羊而難過。
生:馬良得到神筆后,他為爺爺畫了一頭牛,讓爺爺不再拉犁。
師:那個用來耕地的是“犁”,應該說成“讓爺爺不再拉犁”。
生:馬良得到神筆后,他為牢里的人畫了一扇門,讓他們都逃離了牢房。
……
師:如果你也擁有像馬良那樣的神筆,你打算做些什么?
生:我打算畫個神奇黑板,寫在上面的字,當心里想不要時,它就自動消失,這樣就不用擦黑板了,坐在前排的同學也不用吃粉筆灰了。
師:你是今天的值日生吧?(生笑)能根據自己的生活想象,很了不起。你是個想法新穎、有愛心的學生。
生:我打算畫個會飛的汽車,這樣每天早上爸爸送我上學時,就不會為堵車而煩了。
……
師:同學們說了這么多打算,現在請閱讀習作一中的《假如我有一支神筆》,然后仿照它也說三句話。
(投影:假如我有一支像馬良那樣的神筆,我要為_________ 畫出 _________ ,為_________ 畫出 _________ ,為 _________ 畫出_________ ……)
學生閱讀《假如我有一支神筆》,并思考。
師:哪位同學說一說自己的愿望?
生:假如我有一支像馬良那樣的神筆,我要為自己畫很多自己喜歡吃的零食,為自己畫很多的玩具,也為自己畫一輛小汽車。
師:能說出自己內心真實的愿望,很好,我們每個人都應該讓自己生活得更好。但當我們擁有了馬良那樣的神筆后,也應該像馬良那樣,多為別人著想,多幫助別人解決困難,做個心地善良美好的人。我們先來看一些圖片,看看他們需要什么幫助。
(點擊“百度圖片”,搜索山區的崎嶇道路、山區的學校、地震中的廢墟、霧霾、戰爭中的孤兒、沙漠、臺風過后田野、被砍伐的森林、遍布死魚的被污染的小河、盲人、失去肢體的人、值勤的交警……)
學生觀看圖片后再說話。
生:假如我有一支像馬良那樣的神筆,我要為山區的孩子畫出寬廣的大路,為沒錢的人畫很多錢,為每個學生畫一支什么題目都會做的筆。
師:三個想法都是為別人的,最后一個想法,也表現了你自己想學好的美好愿望。只要認真學習,靈活掌握所有知識,就能擁有“什么題目都會做的筆”。“寬廣的大路”應該改成什么樣的大路才通順?
生:寬闊的大路。
生:假如我有一支像馬良那樣的神筆,我要畫出許多新鮮空氣,讓天空不再有霧霾,為失去媽媽的孩子畫出媽媽,讓他們重新得到母愛。
……
師:下課時間到了,下節課我們就仿照課本例文《假如我有一支神筆》,把我們剛才所表達的寫出來。回家后,把我們寫的習作打成電子稿上傳至班級博客,我們都上博客看看誰寫得最大氣,最優美,比一比,誰的習作點擊率最高。
【反思】
學生常常為習作時不知寫什么、怎么寫而感到頭疼,教師也常常為習作教學如何調動學生興趣,使學生樂寫、會寫而感到頭疼。本案例作為三年級學生第一節作文課,我借助網絡,創設了一個輕松的課堂教學環境,讓學生在快樂中完成了學習生涯的首次習作之旅。
一、借助網絡,創設情境,為學生營造了寬松隨意的習作氛圍
夸美紐斯說過:“一切都是從感官開始的。”情境,不僅是一種刺激,而是與教學目標相應的認知活動與情意活動相結合的一處人為的、優化的場景。本次習作課伊始,我就說不上習作課,改看動畫片,學生對習作的焦慮頓時變成了能看動畫片的欣喜,在欣賞動畫片中,更忘卻了這是一堂習作課。我小小的“伎倆”,使學生置身于特定的心理場,再在我的引導下,他們的表達欲望得以激發,在寬松隨意的氛圍中進入了學習狀態,完成了習作任務。可以這么說,正是網絡具有的聲畫并茂、視聽結合、動靜相宜、感染力強的特點,創設了教學所需的情境,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欲望和情緒,使學生在教學過程中達到精神愉悅的境界。
二、借助網絡,挖掘資源,為習作訓練提供了頗有坡度的素材
本次習作內容是用“假如……我……”的句式抒寫自己的美好愿望。因為是抒寫自己的美好愿望,和學生心靈貼近。所以這是一個聽起來感到容易做的習作內容。但由于想象是抽象的,要想使三年級小學生的想象既不同類,也不雷同,真做起來還是有點困難的。在這節課中,我在看完動畫片后,投影出“馬良得到神筆后,他為 畫出 ,讓他 。”讓學生按照格式述說動畫片內容。然后又借助網絡,搜集圖片,開拓學生想象思維的寬度,引導學生從日常生活中尋找想象素材,仿照課本例文說話。這兩個環節既為學生提供了“說什么”的素材,又為學生提供了“怎么說”的格式,使學生人人都能說,而且這兩個說的環節也是由易到難,呈梯次發展,符合學生課堂的思維發展規律。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說:“學習的最好刺激乃是對學習材料的興趣。”這節課中,我借助網絡,激發了學生對習作材料的興趣,提供了足夠的“有話可說”的習作素材,提供了“有話會說”的習作格式,創設了一個嶄新的習作教學的審美時空。從課堂教學的情況來看,在這樣的一個網絡環境下,學生的想象更加真實、豐富,真正做到了有感而發。
三、借助網絡,教師站到了臺后,為學生自主習作提供了更大空間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習作教學也同樣如此,可在教學實踐中,時常出現錯位現象。這節課中,由于我充分利用網絡資源輔助教學,整節課我似乎只做了放視頻及圖片、投影等事情,其余的時間基本都交給學生了,教師的“無為”促成了學生的“有為”。學生的說話機會增多了,說話積極性提高了,說話能力也得到了更好的訓練,在說中,積累了各自的習作素材。
四、借助網絡,發表學生作品,為學生以后愛習作提供了不竭動力
接受美學的理論告訴我們,兒童的習作只有在交流、發表的過程中才能成為真正的作品。我要求學生將寫好的習作上傳到班級博客里,這既讓學生的作品得以“發表”,又充分體現了兒童寫作的本意——言語交往。我還要求學生上班級博客,相互“評點”自己的習作。在評價別人的過程中,自己也獲得了別人的評價;在當作者的過程中,自己也擔任了評論者、修改者;在給別人贊賞和支招的過程中,也收獲到了贊賞和批評。這樣的發表、交往、評價,讓每個學生都能體驗到寫作的榮耀和幸福。而這種“榮耀和幸福”無疑是學生以后熱愛習作的不竭動力。
(作者單位 江蘇省阜寧縣益林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