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教學情境中學習數學,這有利于激發學生的興趣,使他們產生好奇心與求知欲,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思想方法。因此,在實際的教學情境創設時,應關注學生的生活經驗、認知水平、內在需要,以及情境的創設載體、創設內容和數學的學科本質。應針對具體的課堂教學內容,思考為什么要設置情境,設置了情境后應該達到什么教學目標,要立足于學生現實,突出數學本質特征。
關鍵詞:情境創設;認知水平;內在需要;創設載體;學科本質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學生的數學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精心創設數學學習情境,是實施有效教學的重要保證。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教學情境中學習數學,這有利于激發學生的興趣,使他們產生好奇心與求知欲,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思想和方法,從而實施有效的教學活動,發展學生的數學思維的,促進學生潛能的開發與良好個性的發展。因此,在實際的教學情境創設時,應關注學生的生活經驗、認知水平、內在需要,以及情境的創設載體、創設內容和數學的學科本質。
一、關注學生的生活經驗,凸顯情境的生活性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在課程實施建議中指出:“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數學教學要求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各種情境,為學生提供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激發學生對數學的興趣,以及學好數學的愿望。”現實的數學與學生的生活密切相關,富有時代氣息,往往能成為學生學習數學的基礎。因此,在創設生活化情境時,教師首先應當進行換位思考:學習這個數學知識,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有哪些?可以從中找到這個數學知識的原型嗎?然后,再進行提煉、加工,創設出適合學生實際的、學生熟悉、感興趣的數學情境。如,《人民幣的認識》教學情境創設:先在大屏幕上顯示附有標價的文具、玩具等圖片,讓學生說一說自己想買什么商品?再讓學生之間輪流扮演顧客和售貸員模擬購物過程,再讓學生說一說自己是怎么買的?怎么賣的?這樣學生參與的面更廣,教學的效率更高。
二、關注學生的認知水平,凸顯情境的發展性
維果茨基指出:在人的已有知識水平與可能達到的知識水平之間有一個最近發展區,過低或過高確定教學,都不利于學生的發展。現在的學生獲取知識的途徑非常多,他們不僅僅依靠在學校的學習中獲取知識,同時還能通過課外閱讀、看電視、參加各種活動等獲取知識,即便是剛入學的新生也有豐富的知識背景和生活常識。所以我們教師不能只關注我們的課本,更多的是關注學生的知識水平。創設情境時,同樣應該深入研究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合理創設情境,以達到最好的效果。如,在教學《運算定律在小數乘法中的運用》一課時,創設了一個分男女生組計算競賽的情境。男生組完成第一組競賽題:0.7×1.2 5.7×0.5×2 2.4×0.5+3.6×0.5;女生完成第二組競賽題:1.2×0.7 5.7×(0.5×2)(2.4+3.6)×0.5。競賽的結果是女生組總體較快完成,男生較慢完成。這時,有些男生提出異議,說題目的難易度不同,這種比賽不公平。這時,教師引導學生觀察這兩組題,找出其中的規律,讓學生認識到其實應用運算定律是可以進行簡算的。本來一節比較枯燥的數學課,通過教師創設充滿挑戰的競賽情境,將學生追尋、探索欲提到十分強烈的程度。這樣,學生就能夠通過自己的努力跳一跳,摘到桃子,促進了學生的發展。
三、關注學生的內在需要,凸顯情境的趣味性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其實,學生這種內心強烈的精神需求,源于對學習的興趣。學生有了強烈的學習興趣,就會自然萌發參與意識,就能順利進入自主學習狀態,積極探索。因此,教師創設的問題情境應富有趣味性,要有利于喚起學生探索問題的積極性,促使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中去。例如,在教學《圓的認識》時,我運用多媒體設計了一段動畫片:伴隨著動聽的音樂,三只小動物分別先后騎上長方形、橢圓形、圓形的自行車車輪進行比賽。結果滾動圓形車輪的小狗輕松地第一個到達終點,一路上滾動橢圓形車輪的小豬及滾動方形車輪的小猴上下顛簸,樣子非常滑稽可笑,學生興致盎然,提出疑問:“為什么圓形車輪運行又快又平穩?而方形的或者橢圓的就不行呢?”使學生帶著“車輪為什么要設計為圓形?”的問題,帶著濃厚的數學學習興趣,迫切地投入到新知的學習中去。
四、關注情境的創設載體,凸顯情境的多樣性
情境創設的載體有很多,可以是靜態情境載體,也可以是動態情境載體。靜態情境可以包括情境圖、表格、文字等類型,情境圖是運用比較多的也是最為教師認同的一種情境,如教材中大量出現的主題圖,以及問題圖文結合的插圖等,通過情境圖,可以把學生帶入到數學問題之中,從圖中發現信息,提出問題,解決問題。表格是另一種類型的情境,它雖然不如情境圖形象、生動,但它可以很清楚地把數學規律表現出來,通過表格,學生可以更好地進行探究活動。文字是一種不那么像情境的情境,也是運用最多、承載知識量最多的。應當根據學生的年齡差異、心理特點差異,在不同的年級,不同的課型,選用不同的載體,設計情境,以取得最好的運用效果。動態情境是在多媒體被廣泛應用以后出現的,它可以把聲音、畫面等有機地結合起來,動態地展示知識的產生過程,使學生更容易入境。如,在教學《角的認識》時,用多媒體設計這樣的一個情境:出示了一把張開的剪刀、時針和分針為三時的時鐘、一條紅領巾,出示后讓學生在這些物體上找角,學生找到了正確的角后,課件就能閃爍顯示出所找到的角,然后隱去以上三種實物,抽象出“角”,通過多媒體動態的演示,讓學生清晰感受到“角”來源于形體內,來源于生活。當然,動態的情境載體還包括具體的數學活動,學生通過活動、操作可以解決許多講解、觀察等難以解決的問題。
五、關注情境的創設內容,凸顯情境的有效性
情境的創設應緊密聯系教學內容,不是所有有趣的生活場景都可以不加選擇、不加節制地搬到課堂中來。當學習材料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相聯系時,學生對學習最感興趣。我們在教學中要依據教學內容,從兒童生活經驗和心理特點出發,用兒童的眼光去尋找那些現實、有趣與兒童生活皆密切相關的素材,有區別地創設學生學習數學的情境。對低年級的學生,要多創設一些喜聞樂見、美麗生動的童話故事,活潑有趣的游戲,直觀形象的模擬表演等情境,使學生在最短的時間內被吸引到學習中來。如,在教學一年級上冊《比大小》時,創設了一個“猴子比聰明”的童話故事。多媒體展示猴媽媽給兩只小猴帶來的禮物,有梨、桃、香蕉等。并要求小猴子分別數一件帶來的禮物,并用數字表示,看誰數得對,數字表示得正確,誰就是聰明的猴子。多媒體展示猴子是如何數的,用什么數字表示。接著,猴媽媽問,每只小猴吃1個梨、1個桃、1根香蕉夠不夠?誰能動腦筋想出來誰就最聰明。多媒體展示3只猴對3個桃子,3只猴對2根香蕉,3只猴對4個梨的圖。從而觀察比較出3等于3,3大于2,3小于4。在猴子比聰明的過程中,通過猴媽媽提出的問題,小猴子的比一比,同學們的評判參與、幫助參與等,調動了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使學生置身于創設的問題情境中,積極探求問題的解決。
六、關注數學的學科本質,凸顯情境的問題性
學科性是教學情境的本質屬性。教學情境應是能夠體現學科知識發現的過程、應用的條件以及學科知識在生活的意義與價值的一個事物或場景。情境創設要緊扣教學內容,凸顯學習重點,體現學科特色。只有這樣的情境才能有效地闡明學科知識在實際生活中的價值,幫助學生準確理解學科知識的內涵,激發他們學習的動力和熱情。例如,在教學《兩步計算解決問題》時,我們可以創設一個“慶六一”活動的現實情境,讓學生準備購買各種食品和水果等,但教學重點應該盡快地落到“單價是多少”“數量是多少”“買水果用去多少錢”“買各種食品各用多少錢”“購各種不同食物的總價的計算有什么共同的特點”等數學問題上來,而不是把大量的時間花在討論“應該準備什么食物和水果”“應該注意什么”“怎么安排布置”等與數學內容無關的生活問題上。強調學科性,還意味著要挖掘學科自身的魅力,利用學科自身的內容和特征來生發情境,如利用數學的嚴密性、抽象性來創設數學教學情境,利用語文的人文性、言語性創設語文教學情境。
(作者單位 福建省長汀縣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