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運用兒歌讓學生喜歡上課外閱讀。
關鍵詞:課外閱讀;兒歌;小學生
“老師,老師,我今天背誦了12首。”這稚嫩的聲音讓我感到親切、震驚。我連忙伸出大拇指,說:“你真了不起!你真棒!”我一邊說,一邊獎給他“月亮”和“星星”。
這是一學期有一天晨讀課,我檢查一個學生背誦兒歌時的對話和心境。這個學年我接受了一年級的語文教學任務。我發現一年級的學生好奇心強,好學。大部分學生并不滿足課本上內容的學習。因此,我不斷摸索他們課外閱讀的內容。我曾經每天堅持讓他們誦讀《傳統文化經典導讀》。他們讀的時候,一臉的茫然,識記效果很不好。因為《導讀》中的內容不貼近學生的生活,文字深奧。幾個星期后,我就放棄了。我也曾經要學生每天看一個童話故事,再讀給家里的人聽,這個任務也難以完成,也不好檢查。后來,我試著讓他們背誦兒歌。想不到,學生的興趣那樣高。此后,一年級上學期每人每天背誦一首。這個學期我動員全班學生每人買了一本《兒歌三百首》,規定每人每天背誦兩首。愿意多背誦的同學,從書后往前面背,不限數量。這樣,既有統一要求,又有個人展示。
學生背誦兒歌的積極性從哪里來呢?我根據一年級學生喜歡小貼花的心理特點,每天每人背誦一首就獎一顆“星星”,背誦兩首就發兩顆“星星”,滿十首就獎一個“月亮”,5個“月亮”換一個“太陽”,6個“太陽”獎一本童話故事書。黑板旁邊貼了一張《“星星”“月亮”“太陽”兒歌背誦等級表》。這個學期已經過去大半,有四名學生背完了《兒歌三百首》,每人獲得一本故事書。
兒歌為什么能吸引兒童呢?首先,是兒歌的內容讓學生喜歡。兒歌中,有描寫自然景觀的——日月星辰雨露;有描寫動物的——馬牛羊豬狗兔;有描寫植物的——木禾花草;有描寫兒童身邊物品的——毛巾牙刷鞋襪褲……這些東西兒童看得見、摸得著,所以他們就喜歡!其次,是它的語言形式讓兒童喜歡。一年級學生的語言還在啟蒙發展階段,兒歌中三五個字一句,四五句一篇,又押韻。這樣的語言形式和篇幅,兒童喜歡!還有一點,大多數兒歌讀本都配有精美的插圖,這又讓兒童喜歡!
有人會問:兒童背誦兒歌有什么好處?我個人認為:(1)很好地鞏固了漢語拼音。一年級上學期漢語拼音教學結束,學生就有了使用漢語拼音的沖動,而背誦兒歌就為他們提供了這樣實踐的機會。他們遇到不認識的字,自己會積極地拼讀。(2)能夠很好地發展兒童的語言,豐富他們的語言積累。我現在所授的一年級班,平時他們做練習時,遇到不會寫的字、詞,會相互議論說,《兒歌三百首》上有。(3)大量背誦兒歌,能培養孩子的想象力,能教育他們禮貌做人,勤奮做事。從這個意義上說,大量背誦兒歌,能滋潤兒童的心田,獲得文道雙豐收。
運用兒歌進行啟蒙教育,不是我個人的首創,我們的先人早就這樣做過。《三字經》《弟子規》《百家姓》就是中國古代和近代的兒歌讀本。這說明我們的先人早就知道兒童讀本一定要符合兒童的語言特點——句短。可惜的是我們的先人在選擇內容時過分強調文以載道。這些讀本的內容不接近兒童的生活,是兒童不十分喜歡的。但是,他們在過去沒有標點的萬卷文言文的書堆里能編纂出這樣的啟蒙讀本,這在當時來說,不失為一種明智的選擇了。至于今天,教育科技飛速發展的今天,我們選擇什么樣的讀物更適合兒童的心理特點、語言特點,就應該更謹慎一些,科學一些,而不應該把那些不適合兒童的東西硬塞給他們,做拔苗助長的蠢事!
我期待更多的適合兒童的讀物出現,我期待更好的語文課本為我們的學生喜歡,我期待更多的兒歌滋潤我們兒童的心田!
(作者單位 安徽省望江縣泊湖中心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