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今天的語文課堂形式、花樣太多,因此我們提出:要著力打造“真實、簡約、高效”的語文課堂。我們的語文課堂應該是“求真”的課堂;我們的語文課堂應該是“求實”的課堂;我們的課堂還應該是“倡簡”的課堂?!按蟮乐梁啞?,對語文教學來說,一定突出“學語習文”這個本質。
關鍵詞:求真;求實;倡簡;高效
一、我們的語文課堂應該是“求真”的課堂
記得有一位小語專家問孩子:“你最喜歡上什么課?”孩子答:“公開課?!眴柶湓颍⒆诱f:“公開課老師不兇人,說錯了還摸摸你的頭!”童言無忌!孩子的話多多少少道出了當前課堂上的尤其是公開課上的一些虛假!為此,我們呼吁:不要、也不能再搞虛假的那一套,上好常態下的語文課,讓學生真真切切學語文吧!面對眼下紛繁復雜的語文批判,清醒的我們應該知道語文是姓“語”的,這是語文課重要的“背景”與“底色”。失去這塊“璞”,就失去了語文的“真”。
二、我們的語文課堂應該是“求實”的課堂
1.語文課必須上得扎實
即語文課應注重實效,重視學生語文能力的提高。該訓練時要大膽訓練,該講解時要主動講解。前段時間,隨著《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的淡化“訓練”、減輕學生過重負擔的提出,人們開始諱言“訓練”、不敢“訓練”,而去大談語文的“人文性”,整堂課讓學生感悟來感悟去,一味地談自己“獨特”的感受,卻弱化了語言文字的訓練和運用。結果,一堂課下來,學生沒能悟出什么東西,運用語言的能力也沒能提高。其實語文的“工具性”是“人文性”的基礎,離開了“工具性”,離開了語言文字來談人文性,那只能是空中樓閣。正確的做法是在“訓練”與“感悟”之間尋求最佳的平衡點,讓“訓練”與“感悟”并舉,同時將二者有機融合,訓練之中有感悟,感悟之時有訓練。
2.語文課應追求樸實
事實證明:那種追求場面熱鬧、形式花哨的語文課終究不會長久。我們應追求那種樸素、真實、有效的課堂。如關于小組合作學習,是否每堂課都要小組合作?小組合作討論的問題是否有價值?小組成員是否在合作中有碰撞?而不僅僅是幾個優秀的學生在“撐場面”。筆者曾多次聽著名特級教師于永正老師的課,有一次,于老師上《廬山的云霧》,聽說課前于老師特別關照不要讓學生預習。課堂上他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訓練,讓學生在讀中理解,在讀中感悟,感受廬山云霧的變幻莫測和虛無縹緲的美。一堂課下來,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得到很好的訓練與提高。只有在這樣的碰撞中,師生和文本才能實現真正的對話,既理解了自己,又理解了文字中的自然、社會還有他人。于老師向我們展示了一個樸實、真實而又有實效的課堂,而其所用的媒體也僅僅是一段廬山云霧的錄像而已。我想,這也許就是于老師所追求的一種新境界:語文課要上得自然、樸實,不刻意雕琢,切實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和素養。
三、我們的語文課堂應該是“倡簡”的課堂
1.教學目標要簡要明確,以最接近學生的起點帶領他們走向最遠的終點
我們說簡單目標的背后是對人性的深度尊重與關懷。教學目標要有針對性、目的性、可行性,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是為學生的身心發展服務的。
2.教學內容要簡約,以最主要的問題拉動最豐富的學習信息
教師要認真研讀教材,在深入上下工夫、淺出上做文章,從而提煉出能“牽一發而動全身”的關鍵問題。教師要學會準確把握教材,藝術地處理教材,科學地補充教材,善于使用教材中最具價值的地方,合理裁剪,大膽取舍,而不要面面俱到,浮光掠影。
3.教學過程要簡化,以最簡化的設計給學生留出一片靜思默想的天地
有的語文課教學環節一環緊扣一環,層層深入,雖條理清晰,卻讓人感到復雜、深奧。我們應讓教學再簡化一些,去掉那些不必要的環節,突出重點。語文教學承載那么多的任務,我們必須學會取舍,學會簡化設計,從而給學生留出更多的思考時間,從而提升師生對話的質量。
4.教學媒體要簡便,以最輕松的方式讓學生獲得最有分量的收獲
有些課,教師花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制作課件教具,結果課件代替了大腦,形式代替了思考。實際上多媒體是一把“雙刃劍”,有時使用不當,反而束縛了學生的想象,扼殺了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的獨特體驗和創造力。教師應該清楚地認識到,多媒體的使用原則,應該是教師必須駕馭多媒體,讓課件為課堂所“使用”“利用”,而不是課件的“重用”“濫用”。就課堂而言,推動教育前進的不是現代化手段,而是現代化的教育思想,因為:思想走不動,成長的路就不會走遠。
如果我們的語文課堂能真正做到真實、樸實、簡單、高效、返璞歸真,切實提高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和語文素養,從而達到“真水無香”的境界,那么,我們追求的理想的語文課堂就一定會如約而至!
參考文獻:
張輝.打造小學語文高效課堂[J].現代中小學教育,2011(04).
(作者單位 江蘇省新沂市新華小學)